Re: [心情] Identity

作者: hass231470 (11!)   2019-06-21 15:32:28
※ 引述《ImmanuelKant (康德)》之銘言:
: 身份認同其實是逃避自我最好的方式
: 一旦成為了某個東西 也就不用面對"我"
: 認同某個族群 種族 群體 就不用面對絕對孤獨的我
: 認同某個職業或身份 就會去盡善自己的責任
: 忘了對自己也有責任
: 也不用去思考"我"的意義了
: 這樣比較方便
: 因為其實我們最害怕的就是成為完整的"我"
: 到頭來我們就不再是"我"
: 而是變成了身份本身
: 極端的例子如音樂家或運動員
: 他們的身份永遠鑲嵌在他們之上
: 人們想到他們也只會想到他們的身份
: 他們的"我"
: 則沒有人關心
: 也就是說 一旦身份認同的位階優先於自我
: 這就是一種自我異化
在邏輯裡,Identity同一性關係通常被定義認為在一個事物和它自身之間成立的關係
"=",若X=Y為真,則X和Y是同一個事物
在社會科學,Identity則被認為是一種個人或群體的代表性
可以展現在個人或群體行為和社交表現上
來代表一個人或群體與其他不同的獨特性或共有性
在心理學,Identity通常則關聯到一個人的自我形象
自尊,還有獨立性
而鑑別Identity則是一個過程
會因歷史,文化,政治還有環境而變
也許運動員或音樂家,他們本身在領域有很高的Identity
但是他們私下的self-identity是否有同一性,則不一定
但這並不一定是逃避或害怕,以整體社會角度來看其實是一種壓抑
舉例一般勞工,大家都知道在勞動中的自己不是幸福的
通常都是感到壓榨或是不幸,也並不是自由的再發揮自己的體力與智力
所以下班後才會感到自在,這是一種壓抑性生存,也是普遍的異化
同樣的壓抑性心理也可能發生在家庭關係角色中,親子,父母
兩邊太過了,則可能造成疏離或是失去自我
過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提出要建立起這兩者間的連結
比如把工作轉為消遣,把性昇華為愛(佛洛伊德認為整個文明起源於性壓抑)
但與其說是逃避與害怕
不如說實際上很多人
是在這兩者間不斷地拉扯著
作者: ImmanuelKant (鍵盤伊曼紐爾·康德)   2019-06-21 16:53:00
語言就是個含糊不清的工具我要說的Identity就是身份認同社會角色之類的 可是不免跟同一性搞混我想強調的不是馬克思的勞動的異化而是不願面對完整的自我選擇活在某個或某些身份的自我異化試問 運動員若不是時時刻刻專注在自己的身份 他有可能吃成功嗎? 這種異化沒有一定好壞 好的部分就是他可以奉獻在事業上但有一天必須面對完整的自我可能就得崩潰另外這邊談的壓抑面對自己跟性壓抑沒有關係佛洛伊德談的壓抑跟文明的誕生禁忌的誕生 社會制度的誕生等等比較有關他認為人類註定因為壓抑自己而痛苦(文明及其不滿)所以也是個悲觀主義者可是不能曲解他的部分是其實只有共同的痛苦人類才有可能把彼此聯繫起來這個意義下的悲觀主義是積極的
作者: hass231470 (11!)   2019-06-21 17:03:00
Goo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