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臺灣的輩份觀念是不是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擾?
先舉例什麼是輩份觀念。
例如,在職場上稱呼年繼比自己大的同事,就會加「哥」或「姐」
或者稱送貨的男司機「大哥」
寫email會加「敬上」之類的。
再來舉例什麼時候會造成困擾。
原則上好像就是臺灣不像日本有這麼固定傳統的習慣,從語言開始分男女、親疏。
有些時候沒有一致作法或SOP。
例如,
我記得之前好像版上有討論過「辛苦了」是不是「上對下」的說法,
但也有人覺得沒有,大家都可以用。
另外關於「姐」字,似乎就有人覺得這是把對方叫老,
像是一個新來的35歲員工稱呼一個43歲的「xx姐」,真的恰當嗎?
再來是這「哥」或「姐」字好像說到底也不是輩份,而是年繼決定的?
或者是說明明跟老師蠻熟的了,但在email裡直接用「你」好像還是很怪,
但用「您」又很彆扭,畢竟當面說話還是用「你」。
(這個我問好多同學,大家也是用法不一致)
以上都還只是形式上的問題,另外還有工作心態上的問題。
像是隱約的會覺得,如果說在工作上沒有輩份意識,而是有基本的禮貌就好,
那麼很多事情都能比較順利的解決,大家心中也不會有奇怪的包袱,
覺得有些意見不能直接對長輩表達。
或者長輩也不會覺得說自己犯什麼錯很丟臉(?)。
然後還有很奇怪的就是「學長姐」「學弟妹」的使用
不太懂為什麼同是學生,早個一年出生就要被尊稱?
這個語言難道不會隱微的影響學習嗎?
這邊的輩份觀念不會不小心凌駕在知識的平等交流上嗎?或者資源的平等分享?
例如說「這是我很優秀的學弟」這個說法
為什麼不能改成「這是xx,他很優秀」?雖然好像沒差很多
但對方的優秀,跟他是你的後輩或跟你同系,應該無關?不知道,就覺得哪裡怪怪的。
而且好奇怪的是都出了社會好多年了還會這樣用,
雖然說部分是同校情懷啦,但不覺得這種意義不明嗎
作為某校學生的身分,需要複習那麼多年嗎?不太確定是要表達什麼。
再來是家人。
覺得婚後要稱對方父母「爸」「媽」真的很奇怪。
畢竟心理就是不覺得真的是爸媽,但言語是有力量的,一但用了這些詞,
就會自然覺得要有相對應的態度,雙方應該都是。
我個人覺得如果說要拉近關係,不如直呼名字。
再來就是「長輩」這個標籤,很容易被濫用或汙名化。
我的意思是,「對方是長輩耶,那你就體諒一下」之類的話其實一點道理也沒有,
錯就是錯,應該就是應該,這和對方長不長輩沒什麼關係。
而汙名化的意思就是,長輩有時就是和老人劃上等號(只是比較客氣的說法?)
就像有時會出現「年輕人就是...」等說法,我身為年輕人也覺得無奈。
不過這有點題外話。
想說的是,輩份觀念在台灣,不知道有什麼好處?
如果說在日本,因為語言有敬語之類的,使用習慣了滿方便的,
就是一個反射動作,那我覺得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
但總體而言我還是覺得輩份觀念很多餘耶,甚至會造成溝通阻礙。
如果說真的是為了維護某種傳統(?)一定要有輩份意識,
那從小就該有明確的SOP,從語言開始做區分,
可以達到日本人那樣近乎反射的作法。
想到什麼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