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xc0611 (jxc0611)》之銘言:
: 如題
: 高中的時候總是對未來有很多的期待
: 覺得自己可以完成很多夢想
: 現在讀了好幾年大學
: 依然一事無成庸庸碌碌過生活
: 整天過著窮忙的生活
: 才發現自己大概就是個平庸的人吧
: 也沒什麼優點和才華
: 應該這輩子就這樣了
你是千禧世代,1984 年以後出生的人嗎?
過去一年我因為有類似你這樣的心情所以漫不經心、拖延和逃避,都不曉得自己怎麼了,
直到後來再度聯想到幾年前 Simon Sinek 談論這個世代的影片才大概知道怎麼回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rFW_5mVM
在 Simon Sinek 看來,千禧世代或許因為家長彌補小時候的遺憾,
或是向小孩表達不能陪伴的歉意,以致於太推崇又寵溺小孩,
使小孩從小就覺得自己很獨特、不凡。
儘管小孩可能只是出身小康家庭,卻覺得自己就像古代貴族的長子一樣是生來幹大事的,
渾然沒發現自己不具備貴族的資源並經歷領導者養成的嚴格訓練。
不但如此,坊間諸如電視、媒體、叢書和電影的出版物又往往是前幾個世代
根據自己的生命經歷所得到的教訓。
他們大多認為自己很平凡,不太可能成究什麼,
於是往往強調人要有夢想並闡述夢想實現的結果,
讓我們這些受眾沒有意識到自己會的其實只有作大夢,
沒看見實現任何璀璨夢想的過程都是既曲折又無比辛苦的。
不但如此,等到我們這一代長大時,這個世界經過前幾代從大戰後重建,
各方面文明都來到人類史上極難更進一步的巔峰,
全球各地人口不斷增長,諸如中國、印度等國家的廉價勞力又使全球競爭白熱化。
這讓我們這一代光是想跟前幾代在同一年紀有相似的成究都不容易。
於是綜合以上幾點,等到我們出社會就發現這社會好龐大好複雜,
哪怕只是想跟前幾代有差不多的成究都變得好難,整天似乎都在窮忙,
不像爸媽 26 歲就結婚,30 歲生你,35 以前買房,
因此便覺得自己一點也不獨特和不凡,自尊心一下就破碎了,
變成在部分人看來是眼高手低的人。
如果只是理想遠大再加上先天條件不足,那都還有發展的機會,
到這裡的心境都還只是跟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差不多,
問題是這一代的成長過程剛好是個人電腦和網路最蓬勃發展的時候,
這些科技促成電腦遊戲、社群媒體的發展,而這些東西不但經常宣傳別人的好,
使你覺得自己更魯,而且會使人上癮,於是許多人明知想出人頭地就要很努力,
卻又在努力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被這些產品吸走注意力,
最後沒熬過下苦功的過程,甚至覺得是自己的不好,
而不知道自己只是電子產品成癮了。
伴隨電腦和網路的發展,人類的商業發展也到達史無前例的巔峰,
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需求都比過去容易滿足得太多。
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我們就容易對事情的成果缺乏耐心,不能延遲享樂,
這也會使我們好像總是難以滿足遲遲沒什麼改變的狀態,
最後變成現在這種覺得夢想似乎離自己遠去,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理困難與環境的變遷多少有關。
雖然我們仍應該為自己的魯負責,但不用認為這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問題。
我們就像人類王朝第四第五代的接班人,既不像第一代堅毅卓絕,
開疆拓土,也不像第二代承先啟後,發展輝煌的物質成究,
更不是第三代運用前兩代物質文明的成果為基礎發展精神文明,
第四代過著前所未見的豐富生活,又背負前幾代的期許,
偏偏卻不容易在前三代已經築得很高聳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以致於不容易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點出問題之後,那該怎麼辦呢?
Simon Senik 大概因為自己是企業領導力的培訓專家,所以強調這是企業的責任,
但我認為他這樣做可能只會重現他口中前幾代「寵壞小孩」的現象,
改變的關鍵仍在我們自己身上。
每當心中出現夢想,出現想達到的成究,
一定要面對現實,檢視達成夢想需要的背景條件和代價,
這樣才能知道夢想是否太過不切實際,然後也才能適時調整目標和心態。
例如,不要明明就不像比爾蓋茲出身家境不錯,媽媽是企業領導層,
有辦法向 IBM 推薦自己兒子,還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賺錢機會,
卻認為自己應該要像那樣才叫成功,否則就是魯蛇。
過於理想化的想法會讓自己像 Simon Senik 說的那樣摔得很慘。
調整好目標和心態之後,接下來就是一步一腳印好好的努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前人璀璨的成究也不是靠著過人天賦一蹴就幾的。
做得多、做得完美固然值得高興,但也不要因為忙了半天只前進一點就氣餒,
有做總比完全沒做好。
若抱持著這樣的心態,再輔以適度戒斷網路和社群媒體成癮,
我相信這一代終究可以活出自我,過著比前幾代更豐富、滿足、有趣和精緻的生活。
說到底,人類不斷發展文明的目的不就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