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刑案精神鑑定 將成立專家委員會
4.完整新聞內文:
2020-05-03 00:22 聯合報 / 記者陳雨鑫、陳婕翎、羅真/台北報導
殺警案爭議愈演愈烈,重大刑案的精神鑑定成話題,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表示,制度確實
有需要改進之處,未來刑事案件精神鑑定將成立專家委員會,決議緊急安置,社會壓力不
會集中在一人身上,社會接受度也可望提高。
不過醫學專家認為,精神鑑定的專業度不在「人數多寡」,且殺警案被告罹患思覺失調症
,卻長達兩年多未回診,致病情惡化且衍生悲劇,反映出我國強制就醫門檻嚴苛、病人回
歸社區追蹤不足,台灣缺乏司法精神病院,多數精障者服刑期間缺乏適當治療,出獄後因
病再犯風險仍高。
殺警案衍生的社會安全網能否接住精神疾病患者問題,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提及重大刑案
不應由一位醫師鑑定,法界有人批評,精神醫療資源不也是行政院責任?思覺失調症衍生
的相關問題,早已引發討論,問題是行政院及衛福部又願意花多少心力、資源處理、解決
?
陳時中指出,避免精神疾病患者犯罪,應從宣導做起,讓民眾接受精神疾病患者;再者是
社會間接保護;第三是完善的治療模式,最後是在出事時即時補救及相關合理懲罰,這也
是對社會一種責任。
至於鑑定醫師遭網友出征,陳時中說,不排除成立專家委員會,由多名專家一起鑑定,但
缺點是研議程序繁瑣,造成安置空窗期,所以仍待進一步討論。
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彰基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王俸鋼表示,刑事案件精神鑑
定採多人制,若只是為了平定民眾怒火,無助於解決憾事。國外僅少數案件需要多人精神
鑑定,如二○一一年發生在挪威的屠殺案凶手布雷維克事件,他殺害了七十七人,當時請
六名鑑定人,只為釐清犯罪人不同面向的關係。
法界與曾擔任法院鑑定人的精神科醫師都有人指出,問題並非法規、也不是只能找一位醫
師鑑定,而在於國家願意配給這類案件鑑定的預算有多少,許多鑑定醫師跟鄭案的沈醫師
一樣,承擔重大壓力、本於專業提供意見,不在乎報酬做這些工作,無非希望能多幫社會
處理精神病患可能衍生的問題,避免悲劇再發生。
——-
陳時中認為,減少汙名化,不被歧視,就能提高患者治療意願,「形成一個好的循環」。
但治療牽涉健保總額,可能排擠其他費用,計畫朝向急性住院患者由健保給付,社區治療
則不採健保,以公務預算支付。
——-
最後一段非常的不同意.
減少污名化.不被歧視,醫界不論是精神科還是其他讓人比較隱私的科,都一直在做這件
事,已經行之有年,越來越重視的東西。
而政府還是在丟過去口號,不去解決制度面的問題
制度 制度 制度 改革什麼時候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