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為了讓平時沒有在關注的板友,
也能了解電力問題所在,
用我們最能了解的食物做比喻。
能源結構問題,
其實就是科學數字(可預估),
加上一些波動率(意外)。
科學數字就是我們過去,
在這種環境下用了多少電,
預估今年會用多少電,明年會用多少,
機台何時歲修等等,這些數字可以估算。
例如前經濟部長杜紫軍七年前預言今年缺電,
就屬於這邊。
波動率就是無法預估的,
今天天氣特別熱,冷氣開得多。
今年缺水,無法做抽蓄儲存位能,尖峰時轉動能。
電網意外,某些機組無法併聯,像前幾天的低頻卸載停電。
風平浪靜,風力無法發揮作用。
所以我們電力結構就像飲食
會有便宜穩定的主食,如燃煤、核能,
就像麵、飯、麵包等澱粉。
會有像蛋白質營養品,但比較貴的天然氣。
會有下午少量補血糖的抽蓄水力,像巧克力
會有健康但不一定有的季節水果,如風力、太陽能。
但是台灣目前相當偏食,
且沒有準備足夠存糧,
常拿備用食物當成主食來吃,
吃營養品度日,
所以一旦波動率大,不巧就限電了。
如果有在看棒球,
就是常常用後援投手去先發,
當然有突發狀況時,
就沒有救援投手能用了。
台灣的電力結構,與醫療產業很像,
為了不浪費人力,所以日常不斷的壓榨,
平安時不會有事,但是萬一有狀況
就沒有多餘人手可以幫忙了。
希望這樣的比喻,
大家能夠理解,
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