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很適合"想婚想生"的女孩兒們參考~ 文很長,不想生的女孩兒們可左轉~
轉貼來自"泛科學",泛科文章轉自中研院"研之有物":
文章標題:
媽媽我不想努力了!想多生一個?研究顯示:爸爸先當「神隊友」
2022/01/20
採訪編輯|劉芝吟
美術設計|林洵安
家務分工與生育率的本土研究
搶救生育大作戰!臺灣生育率持續走低,人口負成長的警訊近在眼前,除了給薪育嬰假、
育兒津貼,2021 年 8 月,政府的生育獎勵也提前至第二胎就發放,鼓勵夫妻多生孩子。
加碼補助真的會讓大家願意再生下一胎嗎?搶救少子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中研院社會
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從實證研究發現,高教育背景女性生第二胎的意願,會受到家務
分工影響,尤其丈夫是否分攤育兒工作更是關鍵。
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的「臺灣金智英們」
2019 年,《82 年生的金智英》颳起一陣話題旋風。電影細膩刻劃主角金智英在成長過程
、家庭、職場面臨的性別處境,包括同工不同酬、婚姻與育兒負擔,不只衝出南韓高票房
,在臺灣同樣掀起熱議。
「未婚的時候催趕快結婚,結婚以後催趕快生孩子,有了女兒又說再生兒子,生個孩子也
不會改變什麼。」電影這段揪心金句,道出了無數女性面對婚育壓力的心聲。
然而,生個孩子,真的不會改變什麼嗎?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副研究員,從多年研究提供幾個具體數據。根據國外不同學
者在 2005、2019 年發表的論文(Gjerdingen & Center, 2005;Kim & Cheung, 2019)
,當家庭迎來新生兒,妻子花在家務和育兒的時間會大幅上升,丈夫的改變則不大。類似
現象,也出現在臺灣。
隨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臺灣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節節上升,不過,家務勞動的時間卻沒有
明顯變化。鄭雁馨從 2016 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發現,臺灣婦女平均仍負擔近
80% 的家務,多數人白天在職場奔波,回家後,太太與媽媽們的「第二輪班」才正要開
始……
臺灣婦女負擔近八成家務
誰做家事?誰來分攤育兒壓力?乍看只是小夫妻的互動模式,實際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長年研究人口學的鄭雁馨直言:「臺灣女性在公領域和男性平起平坐,但如果私領域的性
別平等沒有跟上腳步,整體生育率就很難提升。」眾多的西方調查已顯示,有沒有一個「
神隊友」,將會影響女性是否想再生一胎。
然而過往的研究較少針對東亞社會,鄭雁馨採用 2016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婦女婚育與就
業調查,從 3564 筆年齡介於 15–49 歲且至少有一個 18 歲以下子女的女性樣本,分析
「教育程度」與「家務分工」對臺灣婦女生育意願的影響,進行本土性的實證探討。研究
結果在 2020 年獲刊於美國頂尖家庭期刊《Journal of Marrige and Family》,這也是
將近 10 年後臺灣的家庭研究再次登上此期刊。
從數據來看,臺灣家庭分工呈現何種面貌?
調查發現,臺灣已婚婦女平均每天要花上 6.2 個小時,包括處理家事雜務、照顧一家老
小,種種占了將近八成的家務。已婚男性則大約負擔 22% 的整體家務,家事、育兒的比
例相差不大。
其中,有 48.5% 的女性受過高等教育,而這些高等教育程度的婦女,通常會獲得丈夫比
較多的家務支持。整體而言,妻子的教育程度、收入與丈夫投入家務分工比例,呈現正相
關——當妻子的社經地位越高,有越高機率擁有一個更積極分工家務的丈夫。
換言之,家務分工會隨著社會階層呈現不同樣貌:高社經婦女確實多了不少來自隊友的「
後盾」支持。
家事分工越平等,媽媽更願意生第二胎
第二個問題:家務分工會影響生育態度嗎?當先生攬下越多家務,太太們會不會有更高的
生育意願?
答案很有趣。整體來說,當丈夫家務總時數增加,妻子的生育意願也會增加,但進一步分
析,還有三個影響關鍵。
首先,如果區分丈夫做了哪類家務,結果則不一樣。若丈夫是勤快地「做家事」,並不會
影響妻子的生育意願;但如果丈夫分攤更多「照顧子女」的工作,妻子的生育意願會明顯
增加。顯然對媽媽來說,比起多洗一次碗、多摺兩件衣服,爸爸能在孩子大哭大鬧時陪玩
安撫、換尿布哄睡,更稱得上是神隊友。
此外,這個影響主要發生在「一寶媽」,讓她們更有意願生第二胎;對於有兩個以上寶寶
的女性,影響不大。原因可能是,經歷過一次「育兒地獄」,媽媽們便能看清隊友的「屬
性」,若先生沒有放自己單打獨鬥,新手媽媽自然比較願意迎接第二個寶寶;而二寶或三
寶媽要再生下一胎,必須付出更高成本、考量更多面向,因此家務分工較難產生實質作用
。
除了家務分工內容、胎次,第三個影響因素則是妻子的社經背景。只有在高教育程度妻子
身上,丈夫投入更多家務育兒,才會明顯提高生育意願。
總的來說,研究成果顯示:
更平等的家務分工,特別是分攤育兒工作,能提升高教育女性生第二胎的意願。
數據也顯示,所謂「更平等的家務分工」並不是嚴格的 1:1。實際上,只要先生負擔超
過 20% 的育兒責任,就能提高妻子的生育意願。換句話說,公平只是一種感覺,媽媽期
待的不一定是全能爸爸,而是隊友實際表現出願意共同承擔照顧壓力,就能讓妻子備感支
持。
第二輪班,東亞女性的共同壓力
鄭雁馨談到,女性承擔高比例家務是臺灣「跨世代的共同現象」。熟齡世代高達八、九成
,青壯世代女性也依然負擔七、八成的家務勞動。
「減少的那一兩成,也不一定是先生做更多,可能是自動化幫了忙。」鄭雁馨犀利道出痛
點。從掃地機器人、洗碗機常見的廣告語「解放媽媽雙手」、「讓媽媽不再腰痠背痛」,
家務商品預設出的消費者形象,也恰恰說明了家務一把罩,仍然是社會對女性的普遍想像
。
不只在臺灣。「育兒家事=太太媽媽」,這個如影隨形的標籤,普遍存在於東亞國家。
攤開數據,1990 年代中期,日本婦女每週家務勞動時數是丈夫的 13 倍;韓國為 4 倍,
而且經過 20 年,「歐巴們」沒有太大改變,2019 年的研究顯示(Kim & Cheung, 2019
)當家裡迎來新生兒,並不會影響韓國爸爸投入家務的時間。對照電影中金智英的無奈心
聲:「醫生反問我,飯是電子鍋煮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為什麼我的手腕會痛?」婦女
承擔「第二輪班」的壓力,仍未完全被看見和同理。
過去,男人出外打天下,女人的戰場是「家庭」,打掃煮飯、照顧老小、專心一打多。如
今,許多女性同樣在職場發光發熱,但經歷生產和育嬰關卡時,她們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除了承受懷孕的巨大身心變化,還可能影響升遷、中斷年資,甚至被不友善的職場隱性
「驅逐出場」。
這也是為何研究反映出,蠟燭兩頭燒的高社經女性,更容易因為家務分工而影響生育意願
。
「家務分工的均衡,影響最大的通常是高社經女性。」鄭雁馨分析:「她們可能有很好的
職場表現,正在追求自己的事業和成就感,一旦生產、育兒,勢必要面臨職涯和婚育的衝
突。當職場和家庭讓人身心俱疲,又發現丈夫不可能調整工作和作息,總是媽媽要犧牲,
越來越多女性遲疑,或者生一個後就此打住。」
停滯的性別革命: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
臺灣生育率節節下滑,一谷還有一谷低,青年低薪、高房價、公托不足都可能是影響因素
。但這項實證研究也反映出,
跟不上時代腳步的性別文化,更讓不少蠟燭兩頭燒的女性成為「厭世媽咪」,不願輕易再
談媽媽經。
「為什麼北歐國家的生育率能回升?很大原因是,他們完成了兩階段的性別革命。」
鄭雁馨解釋,家務分工與生育率的持續走低息息相關,西方人口學家稱之為「停滯的性別
革命」──大量女性活躍在公領域中,但男性在私領域的性別角色仍然停滯不前。這也是
東亞文化圈面臨的共同問題,包括臺灣、香港、日本、南韓和中國。
舉例來說,請育嬰假、獨自推嬰兒車散步、上街買菜,是街頭常見的北歐爸爸群像。然而
,當育嬰假政策來到東亞,2017 年臺灣、日本、韓國的爸爸使用率全都低於 10%。 「如
果文化價值、社會環境沒有跟著改變,立意良善且進步的政策反而強化了性別分工。」鄭
雁馨提醒。
回看電影,當金智英滿臉疲憊而怨懟的這麼說:「可以不要再說『幫』我了嗎?幫我做家
事、幫我帶小孩、幫我找工作,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這或許也是
大螢幕外許多「偽單親媽媽」的真實吶喊。
透過實證研究再次顯示: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家務分工也絕非是夫妻的家內風景。若我
們希望力挽狂瀾、翻轉生育率,便不應該忽視公私領域的性別結構。
原文網址: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4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