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這是支那風很可惜,因為旗袍領倒大袖的上衣、甚至是旗袍本身,一度是台灣漢人的常
服,
日治時期漢人,就是這種打扮的,
例如郭雪湖知名的南街殷賑,
https://i.imgur.com/qD4QU4H.jpg
女人不是這種旗袍領、倒大袖的大襟衫,就是直接穿旗袍。(例如右上角那個粉衣女人)
陳澄波的嘉義市中心,
https://i.imgur.com/8Up48e4.jpg
可以看到穿旗袍的女人和洋裝的小孩,
另外這張(好像是家族畫像,忘記名字了)
https://i.imgur.com/ObxHitt.jpg
也可以看到中間的婦女衣服,它就是旗袍。
當代人極力想切割的「支那風」,
是日治台人心目中的愛國風。
龍瑛宗、吳濁流小說都有描述到穿旗袍領大襟衫的善良老婦,如何被穿西裝的「四腳仔」(
親日漢人)佔便宜——
會這樣寫也不意外,他們認為日人是外人,能用來抵抗日本人的,就是身為漢人/中國人的
文化和記憶。
例如呂赫若,甚至直接把紅樓夢當「我們台灣人」的文化產物,想藉由翻譯紅樓夢,建立台
日橋樑哩。(詳見呂赫若日記)
回到服裝的部分。
台灣大襟衫跟1920年代中國流行的服裝有細節差異,當代影視、網購以為的「民國風」(包
括中國那邊拍的戲劇),形制上其實更接近「台灣日治中晚期風」。
而當時旗袍也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重視身材曲線。
早期旗袍是中國式平裁,完全不顯曲線
例如這張1920年代女學生服裝,
(抱歉我沒有圖片上傳額度了,請自己搜尋「1920年代初的女學生打扮 孫繼虎」,或者等
我明天補圖)
請看右邊那女孩,完全沒胸沒腰。原po所謂不挑身材,是真的。
顯示曲線的旗袍,要到1930年代才「慢慢」開始流行。
那,這種服裝為何當代無法盛行?
我的臉形很適合旗袍領的服裝,手邊也收有幾件旗袍。
但實穿結果是:夏天熱個半死,脖子上還有個東西非常不舒服,誰要穿旗袍啊。
民初人之所以能這樣穿,是因為當時地球還沒那麼暖化呀!
※ 引述《serenitymice (海口健太郎)》之銘言
: https://i.imgur.com/YTmRatS.jpg
: https://i.imgur.com/izBac7i.jpg
: https://i.imgur.com/xeGZNeK.jpg
: https://i.imgur.com/htci6Ck.jpg
: https://i.imgur.com/YiJIcE3.jpg
: 有特色
: 易穿著
: 活動方便
: 不挑身材
: 自由度很高
: 可以與時裝兼容
: 更重要的是
: 日本時代的台灣人也流行這樣穿!
: 真的很推薦穿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