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乳價很複雜
終端售價世界高,但整個產業包含下游的利潤卻沒有成比例地高
很多業內人士或單從生產成本和利潤分佈來分析
或抽離脈絡直接跟外國比較各階段對售價的佔比
會覺得問題出在乳品廠和通路方
但卻沒有人從完整的生產端到消費端來看整件事情
不只生產成本而已,包含經營、銷售、行銷成本和生鮮食品過期報銷的虧損,都很高
如果有酪農覺得自己被剝削錢都被加工和通路賺走
自己跳下去搞小農自產自銷馬上就會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到頭來得賣得更貴
我自己認為根本原因是因為台灣人不喝牛奶
政府又只推牛奶生產沒有像其他同時期國家日本和韓國一樣營造牛奶消費
才因此才催生一堆亂七八糟的機制和後續的骨牌效應
才會導致即使終端售價貴到只比經濟危機的黎巴嫩便宜
但卻從酪農加工到銷售端每一層都沒有利潤的弔詭現象
台灣和日本韓國一樣是戰後在推酪農業作為經濟復甦策略的一環
所以一直都是政策刺激生產現行,再來製造需求的產業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就必須有政府插手控制某些階段的價格
否則正常市場機制下生產過剩產業會直接死掉
這一控制就控制到現在都拿不掉,因為需求一直沒有起來
台灣人是真的鐵了心不買牛奶
和鮮乳價格名列前茅同時,鮮乳消費量在同樣發展程度的國家也是敬陪末座
但這不是單純的價格影響需求的問題,而是惡性循環
台灣人不買牛奶不是政府強制加工廠收購就沒事了
而只是把生鮮賣出去的虧損往下游移動變成賣不完報廢的虧損而已
乳牛每天都要擠奶,這些量就是給加工廠的消化壓力
每天加工完就丟給通路,變成通路每天都要面對大量進貨方給的倒貨壓力卻很難賣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乳品場面對通路獅子大開口像索要近五成的分潤也只能點頭的原因
每天消化的壓力和成本在生產端大力擠壓,消費端又愛買不買的狀況下極大化
不像歐洲那些人喝牛奶喝到基因突變,成年了還會分泌乳糖酶
對亞洲人而言鮮乳並不像米缸一樣
重要到像歐美人那樣冰箱沒牛奶了就會斷炊的基本民生物資
事實上現在台灣肯定有很大比例的家庭冰箱是沒有常駐牛奶的
對台灣的通路商而言,
牛奶並不是可以像歐美賣場那樣放到貨架最深處
吸引要來買雞蛋牛奶的客人逛完整個賣場的超級暢銷品
反而是每天都在面臨賣不完報廢的滯銷品
儘管報廢成本可以用廣告行銷企劃費用稍微避免掉一些
但仍然是挖東牆補西牆,只能繼續提高售價來補貼虧損
但很明顯的,提高售價也只會更難賣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通路商的分潤抽到爆,卻依然不愛進牛奶的原因
沒有針對台灣人不買牛奶這件事解決,治標不治本是沒辦法打破惡性循環的
同時期開始人工強推酪農業,一樣有乳糖不耐問題的韓國和日本
都有成功人工培育出健全的乳品消費文化
韓國著名的香蕉牛奶和日本的營養午餐配乳都已經成為該國文化具有顯著特色的一環
但台灣卻一直沒有成功培育出類似的鮮乳文化
引以為傲的奶茶也是以奶精等食品添加劑為主體,鮮奶茶為輔的消費方式
甚至到了近年在受到西方維根主義風潮的影響下
本來就已經很失敗的鮮乳文化
面臨煽動性電影和文案的攻擊又產生更嚴重的反酪農業思想
台灣的乳價是一個很明顯的異常現象
正常市場機制供給超過需求的極度傾斜下應會造成價格崩盤
但政策導致的過剩生產和從來沒有成功營造出的需求,在政府插手定價的狀況下
台灣竟然反過來因為不可避免的成本導致價格反勢飆漲
在這種狀況下,零關稅地引入再更多的供給有沒有辦法破解,我是很懷疑
也許是個契機讓台灣的酪農業大量退場
看看承認台灣的鮮乳需求就是這麼低,讓供給降回平衡點
能不能打破這個明明供過於求卻高價的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