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oards (GOLD)
2025-01-31 00:26:39https://i.imgur.com/IsfWvKJ.jpeg
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近日因涉嫌未經授權盜取OpenAI的數據,引發國際爭議。該公司
宣稱透過蒸餾技術(distillation),使用較少的計算資源,訓練出與OpenAI O1模型表
現相近的AI模型。然而,OpenAI與微軟已掌握證據,顯示DeepSeek透過API提取OpenAI的
輸出結果,並將這些數據用於自家模型的訓練,這種行為已經違反了OpenAI的服務條款,
本質上是數據竊取。這起事件不僅暴露了中國企業在技術競爭中常見的偷竊行為,更引發
了對AI行業智慧財產權與倫理問題的深刻討論。
1. DeepSeek如何「偷」OpenAI的數據?
DeepSeek所使用的蒸餾技術,本質上是一種常見的機器學習手法,允許小型模型透過大模
型的輸出來學習並複製其行為。這種技術如果應用在合法的範圍內,例如企業用自己的數
據訓練自己的模型,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問題在於,DeepSeek不是用自己的數據,而是直
接利用OpenAI的API生成的結果來訓練模型,這就像是直接偷走別人的成果,然後聲稱是
自己開發的技術。
用學做菜來舉例,DeepSeek的行為就像是這樣:
‧ 合法的蒸餾技術(正當學習): 假設你想學習一間頂級餐廳的招牌菜
,?
廳用餐,透過品嚐食物的口感、調味、食材組合,回家不斷嘗試模仿,經過多次試驗,最
終做出類似但仍有自己風格的菜餚。這種方式屬於個人學習,並沒有違反規則。
‧ 非法的數據蒸餾(DeepSeek的做法): 你不去嘗試學習,而是直接潛
入?
廚房,把主廚炒好的菜端走,帶回家分析其中的每一種成分、調味比例、烹飪溫度與時間
,完全一模一樣地複製出來,然後自己開餐廳,宣稱這道菜是自己發明的。這就是典型的
竊取行為,因為你並沒有經過真正的技術研發,而是直接抄襲別人的成果。
DeepSeek的行為與這種「偷食譜」的方式沒有本質區別。他們不是從零開始訓練自己的模
型,而是直接利用OpenAI的輸出數據來訓練競爭性產品,這已經超出了技術創新的範疇,
直接侵犯了OpenAI的智慧財產權。
2. OpenAI與微軟的反應:中國企業的「偷竊文化」再次引發關注
OpenAI與微軟對此事的反應非常強烈,因為這種未經授權的數據提取不僅是不正當競爭,
更涉及智慧財產權盜竊。微軟的資安團隊早在2024年秋季就注意到相關異常活動,並發現
這些行為與DeepSeek的技術開發進度高度吻合,因此才會展開深入調查。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中國企業第一次涉及技術竊取。過去數十年來,中國企業在許多科技
領域都被指控利用各種不正當手段來取得西方企業的技術。例如:
‧ 華為被指控竊取美國公司的5G技術,導致美國對其祭出全面制裁。
‧ 中國的國營企業長期以來透過駭客攻擊與商業間諜竊取西方高科技公司
的
‧ TikTok等中國公司被質疑未經用戶同意蒐集個資,引發全球隱私權爭議
。
這些案例顯示,中國企業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偷竊文化」根深蒂固**。他們往往不是
透過真正的技術創新來與西方企業競爭,而是抄襲、竊取甚至透過政府支持的駭客攻擊來
獲取技術。
3. 貓咪釣魚梗圖:DeepSeek的偷竊行為被網友諷刺
在這次DeepSeek的事件爆發後,網友迅速製作了一張貓咪釣魚的梗圖,形象地諷刺了這家
中國公司的行為。
這張梗圖的內容是:
‧ OpenAI在釣魚,象徵它透過龐大的計算資源與技術研發,辛苦訓練AI模
型
數據」中獲取成果。
‧ DeepSeek則走過來,直接把自己的釣竿插入OpenAI的水桶裡,輕鬆撈走
魚
勞而獲,直接偷走OpenAI的數據成果。
這張梗圖迅速在社群媒體上瘋傳,許多網友嘲諷:「這就是中國企業的標準作法」、「De
epSeek = DeepSteal」、「偷得太明目張膽了」。這種反應凸顯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企業行
為的不滿,以及人們對技術盜竊問題的高度關注。
4. 結論:中國企業的技術竊取問題將面臨更嚴厲的制裁
DeepSeek的行為並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中國企業在全球科技競爭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這種
「偷竊文化」不僅讓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受限,長遠來看,也會讓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信
譽受損。
對於OpenAI和微軟而言,這起事件不僅關乎企業利益,更涉及AI產業的未來秩序。如果任
由中國企業這樣透過盜竊獲取技術優勢,那麼未來的AI市場將會變成一場無序競爭,真正
投入研發的公司將會受到嚴重打擊。
因此,這次事件可能引發更嚴厲的後果,包括:
1. OpenAI與微軟採取法律行動,要求DeepSeek承擔責任。
2. 美國與西方國家進一步加強對中國AI企業的封鎖與監管。
3. 國際市場對中國科技企業的信任進一步下降,影響其全球發展。
最終,DeepSeek的做法不僅是對OpenAI的侵害,更是對全球科技倫理的挑戰。如果中國企
業繼續沿用這種**「偷來的技術,包裝成創新」**的策略,那麼未來只會面臨更嚴重的國
際封鎖與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