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看 廖文豪,《漢字樹》,(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2年12月)這本書,
第一章寫到"妃"這個字。
頓時讓我想起大學時期曾修習文字學時,也曾學過此字的釋例。
在課堂中,討論到形聲字的分類,分別是:
(1)聲韻畢同、(2)四聲之異、(3)聲同韻異、(4)聲異韻同、(5)聲韻畢異。
在(5)聲韻畢異 這個分類中,釋例提到了:配、妃 這兩個字。
配,《說文》酒色也,從酉己聲,段玉裁注 滂佩切十五部,是為滂母字。
進而查 己,段注 居擬切一部,是為見母字。
可知 配 字從酉己聲,但配、己二字乃聲韻畢異。
接著談到妃字。
妃,《說文》匹也,從女己(聲)。
原文應該是從女己聲,但段玉裁將聲字刪除,認為此字應該是會意字,是女儷己也。
但又注芳非切十五部,是滂母字,但古無ㄈ音,
也就是說,妃字,古音應為ㄆㄟˋ,
結論是,段玉裁妄改《說文》。
而末,進而衍生了黃季剛先生對於文字學上,聲韻畢異這樣情形的解釋。
但這部分離題甚遠,按下不表。
回頭到妃字上來說,
我在《漢字樹》中看到的妃字,是從女從巳,是個會義字。
書中引用了甲骨文,金文,都是一個女再加上一個巳,
而到了篆書,就變成了一個女加上一個己。
假設《漢字樹》一書是對的(妃是個會意字),
那麼文字學課堂中對於妃字聲韻畢異的討論,難道是個假課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