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這兩組音如果嚴格去區分,是可以發成不同的聲音,而且用在跟「ㄧ」這個注音沒有
當聲母來引領的情況下,發音不會混淆。例如,像是「門」、「盟」(聲母是ㄇ)還容易
有較多的台灣民眾可以清楚區別地講出來。
但是在台灣,或許為了省力、不想花精神去區分,好像民眾對於有「ㄧ」當聲母引領的
情況下,「ㄧㄣ」、「ㄧㄥ」這兩組音的發音在台灣多數人的唸法,就聽起來不是那麼的
截然區別。以我為例,我發現我唸「ㄧㄣ」、「ㄧㄥ」的時候,舌尖與舌根習慣上就
「兩處同時」都去用力,導致原本說的ㄣ重心在舌尖、ㄥ重心在舌根的區別被模糊化...
我發現,兩組音「如果在有ㄧ當聲母引領的情況」下,
ㄣ跟ㄥ的舌頭部位各自微調而往趨同的位置變動,導致發出的音如果像是
「金」魚跟「鯨」魚,就聽起來類似了(承上所述,除非刻意去嚴格恢復舌頭施力的位置
,但是多數台灣人實際發音上不傾向這麼花精神去留意)。
以前有個笑話,說不要把大吃一「驚」唸成大吃一「斤」。可是如果實際去唸,結果是
好像多數人(連能清楚發出「門」、「盟」不同的人)本來就不容易清楚發出區別「驚」
、「斤」的音;換言之想把這種實際發音混淆的現象當笑話的人,就自己愛笑去笑好了?
各位的觀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