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支付寶實名,為了消耗餘額很是大肆揮霍一番,
在拆這些飄洋過海的禮物時,不禁想著這許多與台灣迥異的書籍文化及血淚分享。
1.哩哩摳摳
就像殺價一樣,為了給消費者“賺到”的感受,贈品似乎已約定俗成。
海報、書卡、貼紙、明信片,同為印刷品的小物印刷廠做著不費事,已成必備款,
卡套、吊飾、徽章、鑰匙圈、文件夾,
禮品公司報價幾塊錢的小東西,若提高售價也不是不能做,
更狠一點抽出原書內容做成小冊子,弄個豪華預售,既提高售價又刺激消費。
但是書呢?這些東西通常跟書一起包裝運送,
往往看著被徽章壓凹的封面、強迫夾帶紙類贈品變成開口笑的書籍,心在滴血。
尤其商業誌,渾不將贈品當回事,夾在書裡露出來被封膜弄折,簡直太敷衍太正常了。
近例是這次收到《聖院》差點昏倒,書本體是有破封膜不錯,
規章跟入學測驗題,一張A4一張A3,他媽的A3對折還不對邊,
完全沒有包裝,跟填充包材的報紙一樣墊在飛機盒底,
整張紙佈滿鞋印一樣的灰(或是發霉),就這垃圾出版社好意思印預售特典四個字在上面!
這些贈品,拿來用是彆扭,收藏吧,不可能跟書一起收納又是麻煩,
再者多數這些東西跟書劇情的連結性不高,全部丟一起放包管分不出是哪本書附的。
重點中的重點,圖樣,看書還挑封面沒道理贈品不是,
百搭文藝風還成,龍馬型的完全是悲劇。
2.硬殼、精裝
先說個人不是出版專業,只是打出觀察到的感覺,術語或理解有誤請包涵。
常說收到大陸的商業誌各個臉歪嘴斜,
仔細觀察出版社出貨,包膜氣泡布等材料其實沒有少包,問題到底在哪?
可以說大陸出版環境先天不良,最佳觀察指標就是硬殼本。
陸版書很喜歡弄硬皮精裝,大概是覺得可以從鬼畜快遞手中更好地保存書籍?
(結果搞不好是因為有了保護就更肆無忌憚,這點不得而知= =)
偏偏硬皮精裝是我蠻不喜歡的一種裝幀,的確那殼本意是為了保護書(紙本),
但如果遇到將封面視做書的一部分、看到一道皺折撞傷都很難受的人就是災難。
首先硬殼本的瑕疵率更高(或者是有瑕顯眼?) + 印廠願意回爐重造意願低。
畢竟要先將封面“糊”上紙板,工藝的要求,封緊扯乎?
書脊、後來壓的翻書槽都是細節,不平整美觀、溢膠等問題,
紙板本身的硬度跟重量也會影響膠裝的牢固。
再來存放,讀者不好放書是肯定的,擱書架上肯定得書脊對外,
書與書存放的位置有縫隙,多佔空間不說,互相碰撞擠壓硬對硬的機率提高。
印刷廠雖然能夠正反堆疊,但有鑒於髒汙與撞傷的情況之普遍,
合理懷疑倉庫工人在搬運時應該是用甩的去堆書。
運送更不用提了,大開本的畫冊類幾乎無一倖免撞撞撞!
當初收到何何舞的《空蟬與詩》有撞角,始終耿耿於懷,想說不好替換那就再買一本吧,
這次《骨鳥》一來,我也死心了,這非要撞大運才能有一本沒撞的書吧!
3.封膜
怨念中的怨念,所謂隔絕空氣氧化以及灰塵,
不知道是先天不良(包裝機、熱縮膜厚度、延展性),還是後天失調(倉庫、人工),
經歷十本封膜八個裂,一個加碼蜚蠊屎,我已經很紅茶了。
但是,看到這次來的《山河表裡》真真眼淚掉下來啊!
衣衫襤褸殘花敗柳的破封膜就算了,六分之一的書側
是黃的!
黃的!
黃!
!
看那比菊花黃還要黃的黃啊......為什麼是六分之一?
見鬼的倉庫大概是對著窗戶堆書,又套了一個直式的書腰......(持續淚目)
拖了許久才終於下定決心入手閹割版,結果來這東西讓我供著,你好毒啊!
4.符紙
好酒越陳越香,書也越陳越香?
至少我不能接受,被臺版書養刁胃口也罷,
包了沒屁用封膜散發腐朽氣息冥紙般的黃紙草書,
安安安蘇娜姆我看的是死亡之書嗎?
5.閹割
(此段粗長已被自宮)
.
.
.
好吧,大家都想要真相=ˇ=
(此段既不粗亦不長也被自宮)
越打越短小我的心累了啊!
其實除了第一項,其他主要還是針對商業誌的murmur
目前私人工作室大多開始重視書的收藏性質,網路上就有的東西為什麼要買你的實體?
尤其最近鬥倒了幾間工作室後,也比較會注意瑕疵這塊。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什麼哭笑不得的極品經驗分享呢?
有什麼不開心的說出來讓大家開心開心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