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球迷看到的信安,已經是生涯末期的信安,會覺得他好像也就SoSo而已
但是從出道一路看到他退休,信安才是台灣第一人,曾經亞洲第一SF
稍微介紹一下信安吧,他國中是打手球的,直到進入松山高中後才開始接受"正規訓練"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陳信安的基本動作好像沒有很優.
亞洲籃協評鑑最佳新人(18歲)
亞洲籃協評鑑最佳青年球員(19歲)
甲組籃球聯賽MVP(連續五屆)、總統盃MVP(連續四屆)
亞洲籃總評價亞洲明星球員之一(20歲)
大阪東亞運得分王(21歲)
再來他其實運氣挺差的,SBL第二季總冠軍戰,因為有漏水踩到水灘滑倒
結果左膝前十字韌帶撕裂,後來的兩岸邀請賽在大陸又因漏水,又滑倒撞傷膝蓋...
最後飽受膝蓋積水的困擾,這也導致他生涯末期到CBA打得不怎樣.
中華隊在遇到亞洲強隊時,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切不進去"
而只能一直外線投射,手風順就有機會扳倒強權,但是通常都是表現普通....
而陳信安在中華隊要做的工作實在很多,07年亞錦賽
拿下18.1分5.6籃板(都是全隊最高)
進攻方,他需要持球切入,自己上或是導傳分球
防守方,他需要縮小防守範圍,盡量保持在油漆區附近,鞏固心臟區以及籃板
林志傑是很強,但他還沒達到信安在中華隊時期的那種高度
一個人要包辦進攻、防守、組織傳導.
現在來了Q先生,整體差異變的很多
信安&志傑都是領導人物,差別是在於信安是低調鼓勵隊友、志傑是熱情激勵隊友
端看團隊性質是需要哪種而已,信安隊長時期,隊友也都是服他的!
林志傑最大的轉變是在CBA時期
林志傑在SBL時期,對手只有田壘跟陳信安,而信安有時在國外後來又去CBA
在台灣的時間是斷斷續續的,所以嚴格來說對手只有田壘一個,這也導致他進步幅度不大
因為整體環境競爭力不足.
現在該擔心的是,中華F3及Q先生,年齡已邁向生涯末期,也剩沒幾年了
而現在2015,又非當時01年換血時那樣,有一票天才洋溢的球員
現在有能力接棒的,大概也只有劉錚一位而已,其他的都還不足以挑戰亞洲賽場....
補充一點
台灣其實一直都不缺3號位以下的人才,從以前的籃球博士、信安、田壘、志傑
到現在的劉錚、張宗憲,台灣最缺乏的就是一個高大的禁區中鋒
這也是來了一個Q先生以後,中華隊整體戰力差異這麼明顯的原因
雖然身高是低標,但是靠著黑人的體能彌補.
而中國在這方面剛好跟我們相反,他們很缺3號位的人才,沒有甚麼靈性靈活的1跟2號
這也是為何初期挖台灣球員時都找1~2號,現在開始連3~4號都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