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李亦伸
跑了26年籃球新聞,跟大、小中華男籃一起征戰至少八場國際大賽,那種榮辱與共的情感
,讓我一直忘記自己是記者,是媒體,不是球迷。每次跟中華隊出征,我都以為自己是中
華男籃一員,我很興奮很驕傲。
我見證1993年中華22歲男籃在香港摘下亞洲冠軍,取得西班牙世界賽資格,打敗南韓那場
冠軍戰,羅興樑表現就像Michael Jordan,他無所不能,李雲翔宛如Scottie Pippen,滿
場飛奔,這一戰亞洲封王榮耀和驕傲,終身難忘。
當下我根本完全忘記自己是來採訪、紀錄和報導的媒體。
我也看見中華隊崩垮的一夜,1997年亞籃賽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里雅德,當中華隊無緣四
強後士氣垮了,我們竟然在五、六名之戰輸給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如果我沒有記錯,那
應該是中華、阿聯交戰史上,中華隊唯一一敗。
1997年亞籃賽封王的是1993年22歲級亞籃冠軍戰被中華隊打敗的南韓22歲國家隊,李相敏
、文景垠、玄周燁、徐章勳和全喜哲當家,南韓90年代的「黃金世代」,他們在冠軍戰以
小搏大,殺得大陸暈頭轉向,措手不及。
那一年王治郅正在爬上顛峰,大陸男籃大當家是亞洲第一中鋒鞏曉彬,20年前鞏曉彬在亞
籃主宰力和分量,就像顛峰的Tim Duncan。
1997年那個年代,當時沒有歸化球員,中東國家只有一支沙烏地阿拉伯稱得上亞籃五強,
卡達尚未崛起,亞籃重心全在東亞的大陸、南韓、日本和中華、菲律賓。
2000亞青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這是許晉哲、黃萬隆兩名青年才俊在國際賽初體驗,中華「
黃金世代」從這裡開始,林志傑、曾文鼎、吳岱豪、田壘都在陣中,當年他們才16、17歲
。
這一年亞青中華隊力克日本摘銅,當年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批黃金世代會在2001年提早取代
鄭志龍、黃春雄、周俊三、羅興樑。但看著林志傑在國際賽崛起,田壘在亞籃開始飛翔,
曾文鼎和吳岱豪「小雙塔」出現,我不自覺的期許和驕傲,我相信中華男籃在亞洲籃球會
有一個美好未來。
每次跟著中華隊一起出征,我真的一直以為自己是中華隊的一員,我沒有忘記工作,但我
跟他們一起承受失敗,我甚至更心痛、更難下筆,跟他們一起享受勝利和喜悅,只是我沒
有身分和機會站上頒獎台。
但看著球員向我展示獎牌,看著他們興奮雀躍,辛苦努力終有回報,我心滿意足。我是中
華隊編制外的,但我一直把自己當做是中華隊。
看完今年大陸長沙亞籃賽,我很少這麼難過無力,不是因為輸球,而是一種非常複雜情緒
。
我跟大、小中華隊征戰國際賽不少於八次,那是一種榮辱與共的情感,這是做為記者最幸
福,但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你很難跳出那種情境,逃出現實。
現在我雖然不在現場報導紀錄中華隊,但實際上我都把自己跟中華隊擺在一起,我必須提
筆寫下、紀錄、報導,你必須理性檢討、建言、分析,還必須要放下對中華隊和教練球員
的那分「支持和喜愛」,用最正面方式去寫中華隊,這真的不容易。
我一直把自己當做是「中華隊」,跟中華隊一起奮戰。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也是。
http://media.pbplus.me/?p=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