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hifa (西法)
2016-09-23 20:57:49大家的回應這邊分類一下做討論
然而有些事情想先說在前面,我前篇要討論的議題是
「作為一個觀眾,要怎麼做才能看到這個運動往職業化發展?」
就我知道的商業流程:
企業會在「環境評估」後決定是否進行建設、行銷的投資,
目的是要獲利,或是能夠提昇品牌效益。
在職業運動場上,能夠獲利的球團屈指可數,
但至少球團仍舊希望能盡量往損益兩平的方向努力,
少一點點沒關係(可以當成品牌行銷費用),但是如果無法損益兩平,
那麼企業的行動就會漸趨保守,按照往例處理(持平經營)。
如果一直沒有起色,就會進入觀察期甚至認賠賣出。
從這個邏輯延伸出來,球迷要影響球團投資的方法其實不難:
1. 持續地進場看球、甚至揪朋友一起去看球,直接影響票房
2. 運用臉書等社群工具分享消息,提高曝光度
3. 有空就看SBL網路、電視轉播,提昇點閱、收視率
(再消極一點,也不要嗆那些願意進場的人浪費錢 QQ)
總歸一句話,就是盡量參與籃球市場的商業活動,強化獲利的可能性,
才有可能促使球團更願意投入
這聽起來很一廂情願,但卻是我們有機會影響球團決策的方式
(另一種方式就是直接進去球團並且獲得權力 XD)
一、品質讓人不想花錢看[球賽難看/球員水準不高]
: 推 sss1234: 寫完結論是叫觀眾花錢進場看爛比賽?
: 噓 YqYq5566: 球員本身別一直把妹、外遇、抽菸、喝酒吧,又沒nba實力
: → YqYq5566: ,倒是場下醜態還有nba水準!先真的練好球再說吧
: 噓 joe00477: 結論:球迷掏錢來 自然就會職業化
: → joe00477: 這論點騙學生比較有可能
對,你們說的對,就是要花錢去看「爛」比賽。
如果你把比賽內容當成「產品」,現在SBL端出的產品就是不怎麼樣的東西。
就跟產品開發一樣,初期產品大多都是慘不忍睹。
SBL就是這樣,甚至,還沒人跟他們說爛在哪裡(也有可能是他們不想聽)。
但是總是要有初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進入市場,
甚至給予他們回饋之後,才有辦法要求品質逐漸改善。
一個沒有市場的商品,企業即便有錢也不會繼續丟錢進去。
所以我一直都覺得
「如果打得很爛,或是遇到球員私德有問題的時候,
可以直接問他『糹柬 王求 女子 口馬?』」
因為你進場之後你就是最直接的客戶,你有權利這樣說。
(或是「我褲子都脫了,你讓我看這個?!」)
但如果你不是球賽的客戶,你說的話對他們來說就是馬耳東風。
差異就在這裡。
當然,我也覺得看爛比賽不但跟自己的錢包過不去,
而且還浪費生命,蠢斃了。
但其實打從你進入比賽場地之後,
你所感受到的一切(五感的刺激,流程安排)都是看球體驗的一環。
比賽內容是不是最重要?
我自己看轉播覺得很難看,但是我進場過之後還會想再進去,
即便打得還是那一群人,比賽還是一樣「爛」。
(如果可以看到一個不怎樣麼的人慢慢變得很怎麼樣,也是一種樂趣)
如果球隊只是賣球賽內容,那麼Lamigo不會在LMG、球場的硬體下功夫。
這也是「行銷」概念的應用。
: 推 abc5588646: 我去年看過2場,看完的感想是我還是在家看電視好了
: → abc5588646: ,現場看跟電視看沒差別
: → aa22456222: 所以從大學到現場看SBL五次 真的現場不管音樂或場地
: → aa22456222: 都大同小異 而且想賺球迷或廠商錢 其實有太多免錢管道
: → aa22456222: 或是點子 這真的只看球團用不用心而已
: 推 rain56374: 為什麼我覺得現場比電視好看很多 只是上一
: 推 qw99992: 現場明明就比電視好看超級多...
我自己去看現場看過的感覺是
1. 現場的魄力不是轉播可以呈現的
在電視畫面看稀稀疏疏的人群,如果在現場走到人比較多的地方,
真的可以感受到人氣
2. 球員的動作會很明顯
一些電視看不太到地方,大從整體佈陣、球員與教練的溝通,
小到球員的小動作都會比較明顯(當然失誤也是)
3. 過場有點…無聊?
只記得啦啦隊會出來跳跳舞、
其他就是大家稍息後解散(?)時背景放個英文high歌這樣
這些沒有發揮出來其實很可惜。
因為
1. 籃球與棒球不同,場地較小的情況下可以讓看球的球迷更接近比賽場地
劣勢是座位真的少,就算滿座還是收不了多少錢;
但是發展初期這樣反而有助於找到比較死忠的球迷
2. 球團目前的思維還是放在「去比賽」,
而還沒有認知到
「打從一進場開始,到比賽前中後,都要給球迷好的『看球體驗』」的思維
所以即便有找來啦啦隊表演,
但是比賽時軟、硬體的配合就還有很多加強空間
Lamigo的案例其實就是抓住這一點製造Lamigo與其他球隊的差異化,
甚至創造只有在桃園主場的看球體驗
主場議題則放在下文討論
: → asdfgh0920: 音樂場地是球團負責還是籃協負責?
: → aa22456222: 籃協 不過不管球團或籃協其實都挺擺爛的
: → aa22456222: 比如說球團對外宣傳及公告~球員表現 感覺確實不夠積極
: → aa22456222: 觀眾沒籃球看~可以看棒球或NBA 但台灣籃球沒觀眾只會
: → aa22456222: 慢慢的流失觀眾 雖然SBL其實就像是另類社會甲組比賽
: → aa22456222: 要倒還不至於 但這樣下去想多好也不可能了
: 推 mibbl0: 其實不只慢慢流失觀眾 如果籃協再不改善 下場就跟足協一
: → mibbl0: 樣 爛到不想發展 只想躺到65歲退休公務員
協會真的是爛攤子…都不知道這個沈痾怎麼處理了……
二、B League的開幕戰[他山之石]
: 推 Aotearoa: https://goo.gl/vdeVB6 日本 B League 今晚開幕戰的排場
: 推 asdfgh0920: B聯盟爆滿呀@@! 球員和觀眾一定都超high
: 推 Aotearoa: 簡言之,就是沒用心嘛,難怪吸引不了球迷
: → grant33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HwsZ3wItM B聯盟
: 推 j8866yanzi: B聯盟這場地好讚 而且轉播的視角也很棒 有NBA的感覺
B聯盟的場地也太誇張 XD
: 推 mibbl0: 可是我們酸民常常拿NBA這種等級來比....... 人家發展多久
: → mibbl0: 了
NBA等級的行銷不是不能學,而是不能只學到皮毛。
後面的季票銷售模式、場地票價規劃、民眾對於浮動票價的接受度,
這些都是商業模式的一環。
沒有進行通盤設計就直接學活動,就跟政府總是來個煙火式的行銷案一樣,
「煙火放完了,然後呢?」
三、經營方式討論
: → StarTouching: 你說得很好 去年夏季聯賽 免費 還是沒有爆滿啊
: → StarTouching: 這要怎麼相信台灣有足夠的看籃球風氣
: → StarTouching: 都說要高水準才肯看 但高水準票價多少?
: → StarTouching: 在台灣 有更多娛樂選擇
: → StarTouching: 例如看韓劇 看好萊塢 看NBA 買外國名牌 買iPhone
: → StarTouching: 我們胃口被養出來 自然寧可掏錢給外國人
: → StarTouching: 那國內要達到競爭水準門檻就會變高
: → StarTouching: 那怎麼有辦法期待台灣人養真正的職業運動
: → StarTouching: 先讓景氣變好 景氣好就有更多財團加入競爭
我一直沒辦法釐清
「比較棒球的運動人口與票房,可以創造那麼高的產值,根本是奇蹟,
為什麼籃球沒辦法」的問題
發展年份是一回事,看球風氣帶不起來才是問題。
(何況職棒還經歷過那麼多次假球案……)
: 推 blackdevil: 經營主場本來在職業運動是一項很基本的方式了....
: → blackdevil: 不想這樣做還想職業化才是有問題的吧
這邊討論的議題是:職業運動是否存在沒有主場的狀況?
答案是有的,而且我們還玩了20年,答案就是我們中華職棒的初期球隊。
經營主場利弊大致如下
利:可針對home base的民眾做特化的行銷/硬體建設都是給自己用
弊:初期投入巨大/硬體維護費用/租約到期硬體的歸屬權
經營主場的手段常被職業球隊拿來應用,因為經營主場有其商業意義,
而這種追求商業意義的過程正是職業球隊才會去做的事情,
所以我認為「經營主場」跟「職業化」是兩個議題。
以Lamigo的案例來看,除了經營主場之外,
更連同Lamigo自己的品牌進行推廣(如在百貨設點販售商品),
雙管齊下地提昇自己的行銷力道,才創造出現在的熱潮。
(當然戰績也是一個誘因)
多樣化的品牌露出(百大經理人、新聞專訪)
是職業化之後強化行銷帶來的附加效益。
也就是說,職業化是因,而品牌、主場的行銷設計是加強收入(果)的要素。
回到這一篇的題目,「SBL無法職業化的原因」,
個人始終認為就是「籃球看球風氣還沒有起來」。
而身為球迷、觀眾,可以一起努力盡量涉入相關商業活動,
包括進場看球、分享消息、看轉播、面對別人想進場也不要潑冷水。
厲害一點的還可以寫proposal給球團毛遂自薦,實際參與球隊運作事務。
在最後,就姑且把「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改寫為
「不來看球,就沒有職業球隊」當成最後的結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