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大晚安,最近看到很多人討論到200+的長人如何訓練,讓我有種說不完的感慨,
以前台灣超過200公分的有曾田吳、陳子威、哈孝遠等人,即使還是算矮至少還頂的住。
現在檯面上的長人,常入圍的李德威、周柏臣都被當成籃下苦力在用,周柏臣、李德威的
籃板跟防守其實都還ok(李德威的速度是真的很慢,不過火鍋倒是不錯),進攻上周柏臣還
可以,李德威倒是不知道是沒有信心還是真的不會打,明明瓊斯盃有長出來中距離,可是
卻很少看他投籃,看到大家一直酸他我真的覺得很可憐,他也挺認真的在讓自己進步啊。
言歸正傳,我發現中華隊的身高居然有越來矮的趨勢(PG比較沒這狀況)
以前 現在(換血之後)
PG
陳世念(182) 吳永盛(188)
蘇翊傑(181) 陳盈駿(184)
洪志善(176) 李維哲(179)
李學林(175) 蔣淯安(173)
陳世杰(173)
SG、SF
林志傑(192) 劉錚(192)
楊敬敏(190) 張宗憲(192)
周士淵(190) 周儀翔(191)
簡浩(197) 胡凱翔(190)
陳信安(196) 呂奇旻(188)
毛嘉恩(195)
呂政儒(194)
楊哲宜(193)
蔡文誠(190)
PF
田壘(202) 周柏臣(198)
陳子威(200) 周伯勳(197)
簡嘉宏(196) 胡瓏貿(196)
C
曾文鼎(204) 吳宏興(202)
吳岱豪(203) 林郅為(201)
哈孝遠(200) 李德威(200)
雖然換血後的樣本數不多,可是整個鋒線部分居然相較以前矮了3~4公分,PF的部分也
相對較矮,C身高倒是沒差多少,能力倒是差了不少。(我期待林郅為)
我認為這現象跟HBL、UBA的教育方向有關,大部分在HBL中就超過200公分的長人大概就
是被拉去當C了一下(反正也沒幾個),可是不知道為何,台灣高中生超過200公分的之後都
不太會長了,導致他們練了一身C的能力,但對上外國時卻比對方少了5公分以上,要轉型
成PF卻缺少速度、靈活和外線,(曾田吳三人中,唯一可以從SF打到C的只有田壘了吧,曾
文鼎、吳岱豪缺乏PF、SF的速度,吳岱豪的外線還比較差)。
鋒線的身高較矮也是因為轉型的失敗,胡瓏貿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身高只有196可是因
為在高中打到的是C,去美國上了大學也習慣打PF的角色,打國際賽時才發現身高不夠,
想要轉型成SF,可是運球抖、三分不准、速度不夠快,所以索性到CBA直接報身高202打PF
,轉型上的問題真的要解決。
PG的轉型問題都是還好,畢竟即使曾柏喻等高中打SG的沒有轉型成功,依舊還是有較高
的控衛可以撐住場面。ex:陳盈駿、吳永盛
HBL的球員大部分還在長也就算了,可是到了UBA時身高都已經定型了,教練們為何還不
教導球員們轉型呢?就算平均身高較矮也是可以要求較多元技巧啊,孫思堯、吳沛嘉、譚
傑龍都在高中時被要求打C,所以三個人的速度和外線都不是很好,那孫思堯上了大學是
不是應該要學習外線和提升速度,才能和國際場上無縫接軌啊,吳沛嘉、譚傑龍還在長,
若真的可以突破208天際線當然好(雖說我們現在連205都沒突破),可是若沒突破,大學教
練是否該讓他們學會PF的技巧呢?讓他們在國際賽場上可以和洋將搭配打雙塔也可以頂替
洋將的休息時間(話說他們三人的彈跳真的很差,三位都有達成灌籃被籃框蓋的成就),而
曾祥鈞也應該在大學長出外線和速度。
我認為UBA應該要以身高來教導球員的技巧:
200+:以PF技巧為主,外加低位的技巧,這樣打國際賽或國外聯賽都可以順利轉型成PF
也可以頂替到C,在SBL可以打到C
195~200:讓這些人擁有SF的速度和外線、PF的籃板能力,這樣身高在亞洲不至於是劣
勢也可以打小球
195-:訓練出控衛的運球、視野和組織能力
畢竟技術可以練,身高卻是硬傷。很多球員到了國際賽場或是去了他國職業聯賽,就會
發現到身高的不足可是也無法轉型了,倒不如在還未定型之前就給予較多的技巧,讓他們
能夠打多個位置。話說SBL好像除了PG、C比較明顯之外,SG、SF、PF有時並不是那麼明顯
。
台灣最高的本土球員劉元凱………,李德威速度太慢和沒自信,林郅為還未展現實力(
不過我期待),李家瑞出走了,陳冠全、周柏臣和周伯勳未達200公分而且外線抖,只能期
盼林郅為、陳冠全、周柏臣和周伯勳可以撐過這段過渡期,也希望未來的孫、吳、譚、曾
、林可以接上曾田吳的位置。
突然想起邱大宗說過的一句話:192和200差不多XD,不愧是跑轟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