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標題
經歷過中華職籃CBA時代的應該都還記得
那時候各隊洋將都會有大有小
小的都約185-195左右
通常是體能勁爆的控球或得分後衛
電波,羅德斯,漢尼伯這幾個都很強
羅德斯兩年的數據如下(1997–1999)
第一年25.1分、9.3籃板、5.8助攻、2.7抄截,
第二季29.4分、7.5籃板、5.7助攻、3.5抄截,
現在SBL只能有一個洋將,所以大家都選中鋒,究竟是金額考慮還是戰術考量?
舉個例子
如果台銀找羅德斯或電波這種洋將對上有布拉的達欣或拉莫斯的金酒,誰會贏還很難說吧
?
或許內線本土球員會被打爆,讓布拉拿30分20籃板6火鍋,但對手一樣守不住電波呀,上
述的羅德斯那成績多半是洋將互守,如果換成純本土去守,會不會也被打爆然後讓他拿個
30分10籃板5助攻3抄截3火鍋?看看對岸的小外真的要狂砍分的時候,動不動40分以上
真的是價錢請不到嗎?
還是台灣傳統思維就是要找中鋒?
說個題外話
1個是220cm跑不動跳不高的中鋒,就算技術再好,比賽的可看性還是比較差
1個是188cm體能勁爆的得分後衛,一天到晚飛身扣籃跟華麗的切入
那個票房會高?迷哥迷妹會比較喜歡看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