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urtpy (為民服務)
2018-07-04 07:55:07首先,這次國際賽後,大家普遍都在酸去CBA的球員都退步,其實只是角色扮演的不同罷
了,林志傑就進步很多,但他卻是球隊的「進攻」主力,他在CBA大轉身,Cross Over等
的技巧完全沒退化,破壞力依然還在。
這次國際賽的問題就是沒有人嘗試破壞對方的防線,那對面防守起來就很輕鬆,過來貼,
中華隊就只能拔起來並在不好的Timing出手或者傳球。那對方就可以把更多的體力放在攻
擊上,防守完全沒壓力,像甲組打系籃。
以菲律賓的例子來說,他們的羅密歐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攻擊手,他下球第一步想的幾乎都
是如何晃掉對手,你貼近就是被過,放太遠他又能投,明明身體素質沒有差很多,進攻給
的壓力卻差超多。
那台灣有沒有這樣的球員? 其實是有的,去看周儀翔以前的highlight,跟陳盈駿上次的
表現,他們兩個都可以讓防守者備感壓力,尤其周儀翔早期,真的很晃,進去飛起來放球
也會進跟上一次陳盈駿的表現一樣敢碰敢撞。但因為後來他們在CBA扮演的角色不同了,
不過籃球本來就是一個把自己角色扮演好就會贏的遊戲。
下次國際賽台灣至少要有一個或者兩個主力攻擊手,不是定點射手,至少要讓對面中鋒防
守時有隨時要幫「被過的隊友」在禁區補防的覺悟。
台灣SBL還有誰有這樣的條件的?可以當哈登來用破壞對方的防守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