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rTouching: 如果第一目標是專心耕耘國內環境 07/08 00:22
→ StarTouching: 那你就已經太過在意國際賽成績 07/08 00:22
→ StarTouching: 如果第一目標是國際賽成績 07/08 00:22
→ StarTouching: 你又過份忽視歸化與混血的重要性 07/08 00:23
雖然我很多時候並不認同 StarTouching 的話,但我覺得上述推文很有意義。
在談落後之前,可能要先注意的是─我們已經持續這樣的集訓狀況多久了?
以前黃金世代球星還多在台灣,你要集訓當屬容易,
像陳信安要飛出去逐夢的人,反而會被判球監;
然而現在連集訓時間都很難對起來了,先發好手、備受矚目的球員,
多在CBA或是美國,大家又分屬不同隊伍,
怎麼可能只靠國際賽前一個月的集訓就可以成功整合?
需要的必然是 長期的訓練計畫─
「當無法少餐多吃的時候,我們只能選擇多餐少吃」。
回過頭來講台灣聯賽與歸化,
台灣聯賽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如果要挑一個短期容易見效的地方,
「裁判哨音」
SBL的哨音有多麼摸毛哨,演戲取勝,大家都是為了獲得競爭優勢沒錯,
但是這樣在國際賽吃癟的狀況實在愈來愈嚴重,
掩護愈來愈不扎實、我們騙犯規的成效低落,終究反噬在我們比賽結果之上。
聯賽外援
聯賽中如果本土球員要向上提升,擁有一定程度的上場時間與角色地位十分重要,
其實CBA的狀況已經演化成─本土超強後衛可以持球,其他時間球都在小外援身上。
跟練蠱真的沒有差很多,人數一旦過少,就會變成先發與替補戰力落差,
無論你在場外的訓練有多少,仍然需要在球場上犯錯與學習經驗。
所以雙外援真的是一把雙面刃,
也許球員會被刺激,但也有可能我們的球員都角色定位化,全部成為工具人類型。
如何平衡 戰績 & 時間 & 球員培育,要看我們的教練能夠想多遠了。
畢竟誰也沒想到林郅為、陳冠全能夠打出來,
也很明顯地知道我們的五號位是不存在,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接著談論歸化,基本上就是Q太好用了,
所以掌握權力的人一直想要複製成功經驗,用低廉的價錢換取最高的戰力。
(其實台灣一直都有這種狀況,喊經濟成長奇蹟的人總是希望複製成功經驗,
而非隨著時代改變去調整自己的腳步,找尋下一個廉價奴工遠比下一次成功重要。)
現在的作法大概就是:我給你這些錢,你國際賽要為我做牛做馬喔!
當然每個國家的歸化都差不多,但是出場費不一樣啊!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薪走,你沒有高薪時,就要有超好的環境讓人願意當傻子。
可惜我們短視近利,只想要看到速效的長官們,無法忍受啊……。
亞洲戰場現在不靠歸化喔,可以啊,你自己生的出7呎長人,能跑能跳就沒問題,
不過台灣目前的人才庫不太有機會,讓別國人願意移民進來比較可行吧。
推 cielcrosss : 只能靠夜店台女了
額外以這句來看,如果我沒有記錯,粒線體這個製造能量的東西是遺傳自母親,
所以各位台男是不是該努力一點,找外國運動員來增產報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