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這個話題前 先來看一個人highlight
https://youtu.be/4crFJbtI7lk
我在2014年看到他的表現覺得
他真的以後有機會變很強
到今年藍隊 我在不會覺得他打多差 畢竟他不是戰術主體 但還是覺得差強人意
主要想說的是 在討論換血以及潛力股之餘
真的不能忽略職業後的培養
我認為臺灣在24~30歲之間的球員培養很有問題
這區間的球員進步速度緩慢的難以想像
技戰術沒有和體能達到黃金交叉
sbl的競爭和待遇不足 使得人材很難好好培養
即使大家討論的潛力股多強 沒好的聯賽一定白搭
最後只會發現每年都在討論不同新人和希望 但他們有成長到符合預期程度的卻微乎其微
大家看到的金鐘奎金善亨也是在這段期間雕琢自己技術 觀念和體能維持 造就不錯的競技狀態
我不認為世大運是個該重點培養的項目
台北主場這次可以理解 畢竟在自家別丟臉
之前不在台北拿個史上最爛沒人在意
這次看起來只是想延續上次熱潮 但我覺得沒什麼意義
如果每次都這樣選 中間漏培養一堆人
中華白的主體從來應該都是前一季打的不錯的年輕好手加上大學潛力股
在大家意淫年輕一代前景時 別忘了還是自家的職業聯賽辦的怎樣最重要
其實以現在的運動科學 我認為職業年齡是能拉長的 但打籃球沒賺什麼鳥 誰會想繼續 打沒多久就開始思考轉換跑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