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儀翔西進CBA後 SBL其實在SF這個位置出現了很大的斷層 切入型SF除了張宗憲比較
有球星資質外 其他的SF如男模、小台、黃鎮都屬於射手 然後後場充斥著不到185的矮SG
長人部分 195-200的長人因應時代趨勢 往PF練 陳冠全練拋投 蘇奕晉展現策應天賦
無法加強技能的 就轉為專職苦工 如周柏臣 李德威 幾位SBL明星長人大致如此
在未來幾年國際賽黑暗期之下 SBL要朝向的目標 應該是「練好國際賽角色球員的能耐」
所以個人認為此時引進雙洋將是可行的時機 拉高SBL場上實力的地板 淘汰無法進階的人
大洋將限制在裸足210以下 小洋將限制在裸足193以下 雙洋將身高總和不得超過400
四節中只有第二節或第三節(只能選一節)可以雙洋將上場(當作比分當機的補血時間)
舉例來說:如果是裕隆隊大洋將208/小洋將190 分別佔據中鋒和小前鋒的位置
讓本土後場的場上要求提高了 SG必須夠準 不夠準就換下來 周士淵或呂政儒得競爭SG
的位置 而事實上在國際賽 這兩人就是只看他們的準頭 平常在國內就是得互相競爭時間
如果裕隆小洋將選PG 那就是強迫林韋翰和劉人豪要更出色 也在練習中習慣和洋將對位
如果是達欣隊大洋將208/小洋將190 分別佔據中鋒和小前鋒的位置 那正好強迫黃鎮轉打SG
事實上國際賽190以上的SG才夠高 正好加速實力汰換機制 黃鎮必須減重加速橫移才能上場
如果做不好 也許林冠綸、呂濟而夠準就能上場 如果達欣小洋將選PG 小四會有壓力
小羅更有危機意識 新秀鍾嘉衡要加速成長 這就是一個無形的篩選 不然就退出SBL舞台
雙洋將政策就是這幾年讓中等球員的地板提高 篩選出一些在國際賽可以當任角色球員的人
在SBL本土人才質量不夠好的現在 雙洋將可以某種程度撐住比賽的精采度和強度
然後等待下一波黃金時代進入SBL後 在國際賽銜接和明星球員的強度落差 讓場上五人
都夠用 不再是中華七六人隊 SBL這幾年球星短少是事實 有限制開放雙洋將是勢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