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灣籃球十字路口,自己籃球怎麼救?

作者: asdfgh0920 (A醬)   2019-08-08 19:17:08
台灣籃球十字路口,自己籃球怎麼救?
特約名家 hunight | 2019/08/08
自己籃球自己救,台灣籃球怎麼救?從建立商業模式開始
現在台灣籃球正面臨轉折與多事之秋,今年瓊斯盃中華隊領隊「黑人」陳建州,喊出「自
己籃球自己救」,但到底怎麼救,其實這是講到爛的大哉問,台灣籃球像是積弊已深的冰
山,只解決一角,其他部分還是不為所動。台灣要認清楚在台灣籃球現在困境和最需要的
是什麼,很多人都講過,瓊斯盃有熱度,HBL也有熱度,所以台灣籃球也應該有很多開發
空間。
瓊斯盃的觀眾和HBL觀眾確實是商機,但嚴格說起來和看本土聯賽的觀眾和國際賽與學生
聯賽並不完全重疊,想要讓台灣籃球市場活化,應該是要找到另一條如何鎖定本土聯賽TA
的方法,而非若A則B。其他層級有市場,所以台灣籃球也行這種發大財式的籠統概括,那
如何鎖定?最關鍵的就在於怎麼建立讓本土聯賽球迷可以接受的商業模式。
SBL回到根本來看,當初創立的意義在於銜接台灣職業聯賽前的半職業過度時期暖身,只
是沒想到一暖打了十六個延長賽,暖到最後都品牌都冷了,結果還是沒搞清楚SBL怎麼走
到職業化,近年球團組成有人說公股單位玩不了職業,也有一說SBL還是籃協辦的不算職
業,有人說人才出走沒人看,其實這些都只關乎一個重點,關乎本土球員舞台的商業模式
怎麼創造。
有人說公股球團很難職業化,說臺灣球團投入的資本不足以支撐職業聯賽支出,其實都是
但實際上台銀一年投入在球隊的預算,已經比B League琉球金王的整個公司資本9915萬日
圓還多。
https://i.imgur.com/yumutsd.jpg
琉球金王籃球公司資料(來源:琉球金王官網)
有人說聯賽是籃協辦的,不算職業聯賽,但歐洲現在Basketball Champions League(簡
稱BCL),主辦單位就是FIBA Europe,FIBA Europe當年巧取豪奪硬把原本自己所屬的歐
洲第三級聯賽FIBA EuroChallenge改制成BCL,獨立成為一個體系,硬把原本屬於
Euroleague Commercial Assets S.A公司體系下連同一二級的Euroleague和EuroCup一起
拔走,雖然中間搶人搶球隊威脅利誘過程不堪入目,但經過三年,BCL從32隊擴張到28國
參加,55隊規模,就結果來看,FIBA Europe同屬法人,跨國聯賽都能越搞越大,沒有不
是公司主導,辦的聯賽就不算職業這種謬論。
那SBL問題在哪?說籃協沒有心對也不對,SBL越走越回頭,但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從《奧
亞運單項運動團體訪評計畫中華民國籃球協會訪評報告》
https://www.sa.gov.tw/Resource/Attachment/f1493274501180.pdf,裡面職業化聯賽不
是協會年度目標;這是協會的問題嗎?大概一半一半,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07年度施政
計畫(核定版)》具有指標意義的體育署大多數還是在推廣和基層,整份報告書裡面唯一把
體育產業和職業結合的部分,KPI還是用國際賽獎牌數來算(108年版內容一字未改,但拿
掉KPI相關評比欄),就知道台灣官僚無論政黨顏色,給予單項協會的標準就擺在那裡,
當問題成為一環扣著一環彼此無視,就知道大多數人還是沒搞清楚獎牌只能當產業發展強
心針,永遠沒辦法丟進去當柴燒。
https://i.imgur.com/ddsiSMS.jpg
SBL如同我上一篇文章所講,沒有適當的商業模式,即便球團有心,一轉十六年過去,每
年幾千萬進去燒,實質收入除了轉播權利金之外幾乎等於零,燒到現在還有五支球隊如果
有機會開打第十七季SBL,已經阿彌陀佛。政府沒把扶持產業發展放在第一位,籃協也沒
把SBL發展寫進年度目標,當然不可能期待一灘死水自己活過來。
觀察過世界上同樣薪水和球隊規模不大,但卻幾個發展成功的聯賽,如澳洲NBL、日本B
League,德國BBL、VTB、亞德亞里海聯賽(ABA)、慢慢起步的加拿大NBL,甚至是歐洲成
功的小球隊Zalgiris之後,我無法認同所謂SBL農場說,但如果要說什麼比本土聯賽農場
化更慘,那就是本土聯賽萬年死水一灘,甚至沒喊農場結果自降格局,最後聯盟品牌價值
難以活化,連吸引新進企業進場的基本循環都沒有,SBL有沒有求變過?過去幾年改制季
後賽,改制雙洋將,推出主場周,其實都是在有限資源中求變,但實際上聯盟品牌價值有
改變嗎?答案即便是肯定的,也彌補不了衰退速度,從最新一次會議來看,很顯然最直接
相關的主管單位,並不是真的在意這個聯盟衰退速度怎麼樣。
從扶持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理論上,政府單位(體育署)應該在職業化扮演法規和制度
吸引企業投入的角色,但SBL上季依然在每隊直接給予金錢補貼,花錢讓球隊辦主場周,
花錢給球隊請雙洋將,從產業發展來看,直接給予現金補貼是最緩不濟急,商業模式大家
拖著你不動我不動,哪一天補助斷炊了就GG,要說SBL品牌價值不做死也很難。
所以,知道SBL為什麼永遠止步不前甚至越走越後面?當政府主管機關的年度報告都把職
業化寫在年度報告最後一頁的最後一個表格,過去幾年政黨都輪替了,評比KPI即便拿掉
獎牌,以產業輔導角度來看,依然沒有提出更有效方法,從上到下都是一灘死水,我們怎
麼又能期待死水自己活過來?
SBL是以前進職業聯賽為目標的暖身,職業聯賽目的是營利,如果要說SBL做錯了什麼,就
是16年前未來目標早已經確定長遠目標是改制為職業聯賽,卻在第一步就踩錯方向,沒有
商業模式,談何職業化?職業聯賽即便沒有馬上轉虧為盈,也要投資者覺得這筆錢花得有
價值,所以再怎麼退一萬步,最後根本問題和解決之道,都在如何創造商業模式。
所以為什麼從三年前從聖徒到夢想家,最後再到富邦,我始終對於願意走出去的球隊多一
點正面希望和肯定,ABL是個好的選項嗎?誰都知道ABL制度面離體制健康的職業聯賽還很
遠很遠,但至少是現成可以操作,台灣球隊也操作過的商業模式就在那裡,彰化的寶島夢
想家如果可以兩年內累積到現在的進場人數,那如果富邦進駐新莊也能有接近的票房效益
呢?不要說直接賺錢,但是不是可以讓台灣籃球有多一點點想像空間?如果沒有人走出去
這一步,會有第二支球團想投入嗎?那如果第二支球團有機會用這個模式站穩,那下一步
會不會有第三支?如果有了三支球團以上,那是不是有機會把效益帶回本土聯賽?是不是
不用繼續把ABL當釣竿才釣得到魚?
職業聯賽從來就不是大旗一揮,今天訂下制度明天就能成功,就連B League也是由FIBA直
接伸手進去重整,你知道我知道誰都知道台灣籃球有市場潛力,但怎麼把人潮抓出來,嚴
格說起來,這是SBL早就該慢慢走到的第一步,只是我們繞了一大圈,還是在原地,而且
還把SBL期待越做越低,不管是什麼方式,有人走出去之後,把商業模式做出來,總比繼
續待在原地看著一灘死水的強。
職業聯賽=增加國家隊競爭力水準?
在我上一篇文章強調未來台灣籃球應借鏡其他國家趨勢,以前蘇聯國家為主的VTB聯賽為
例時,有人回應「ABL和VTB沒有可比性,ABL哪一支球隊有CSKA競爭力?有讓本土球員發
揮空間?」其實這是另一個常見的邏輯誤區,前面如果能夠接受體育署直接把體育產業和
國際賽牌數的KPI畫上等號的評比標準,不能夠精準反應產業發展;那如果有人提到,「
去了ABL,國家隊不會變強」,就不難理解這句話邏輯衝突之處。
沒有成熟職業聯賽,很難產生健康體育產業,而職業聯賽發展從不是為國家隊強度和獎牌
服務。先前寫了有關VTB發展模式可以做為亞洲跨國聯賽的借鏡,上面有前輩提到「ABL沒
有像是CSKA,也沒有本土球員空間」,如果有關注過任何歐洲體育聯賽的人應該都覺得哪
裡怪怪的?
就像是不斷有人鼓吹「台灣球員都往CBA發展,哪來的明星留住招牌」,實際上,歐洲就
算國家隊頭牌沒往NBA,也會往Fenerbahce、Anadolu Efes、CSKA和西班牙兩強等少數支
歐冠球隊跑,全球化之後人才市場本來就是如此,Euroleague 16強有15隊挖來補強的外
籍球員佔球隊名單超過半數,而且集中於西班牙、土耳其,最明顯的如巴爾幹半島上的塞
爾維亞、克羅埃西亞,這些人才嚴重外流的國家,他們籃球發展有因此垮掉了嗎?沒有,
實際上他們自身聯賽即便硬體大概跟板橋體育館差不多,但依然玩得起來,國家隊依然能
打進歐錦賽和世界盃四強,有人需要更大舞台,就有人會把原來的位子接上,重點在於,
國家怎麼看待自身聯賽定位和未來發展模式。
https://i.imgur.com/7etQQaj.jpg
克羅埃西亞首都最有名的體育館-Drazen Petrovic Basketball Hall
舉CSKA為例,即便是在以舉國體制聞名的前蘇聯頭號名門,近年也根本不是培養本土聞名
,以VTB聯賽數據為例,今年俄羅斯控球Mikhail Kulagin受傷前的十場比賽,他平均攻下
12.2分3.2助攻,這是CSKA五年來第二個本土俄羅斯球員平均得分雙位數,因為今年VTB把
原本外籍球員從每隊允許八名縮減為六名,本土球員才有更多機會,上一個俄羅斯本土平
均得分位數的球員呢?是2016-2017年的俄羅斯老牌射手Vitaliy Fridzon,再上一個呢?
2013-2014的Sasha Kaun,其他的?2011年的Andrei Kirilenko,就只有這四人。
如果算到平均時間,那也相差無幾,雖然來自希臘的總教練Dimitrios Itoudis採取多人
輪替,但今年球季前七名上場時間最多的球員只有一個大前鋒Nikita Kurbanov是俄羅斯
本土球員,其餘本土球員完全沒有上場超過二十分鐘的,他也是過去五年內唯一上場平均
超過20分鐘的俄羅斯球員。如果算到Euroleague成績,那俄羅斯本土球員就更慘了,本季
平均得分和上場時間最多的都是Nikita Kurbanov,平均17.8分鐘攻下5.7分、3.5籃板,
剩下第二多的是有俄羅斯血緣的前爵士前鋒Joel Bolomboy,平均9.3分鐘攻下2.6分。如
果要算上一個在Euroleague扮演過核心輪替的球員,是2014-2017的Andrey Vorontsevich
,當時他接下Viktor Khryapa的先發位子,成為球隊高位擋拆核心,但表現最好的一季大
概也就是8.4分5.7籃板2.1助攻。
https://i.imgur.com/H8cRZ33.jpg
2018-19 CSKA的VTB聯賽數據
這是CSKA特別不用本土嗎?當然不是,根據2018年2月份EuroHoops.net統計,參與
EuroLeague的16支球隊,CSKA總計只有九名俄羅斯球員只佔了19.7%的得分,上場時間本
國籍球員只佔了28.2%,以為這是特例嗎?並不是,十六隊當中,CSKA本土球員得分比例
還排在第九名的中段班,最嚴重的是前一年才打進Euroleague八強的Anadolu Efes,他們
全隊有98.2%得分都是外籍球員,西甲豪門皇馬本土球員得分只有18.2%,排在CSKA之後的
第十,巴塞隆納本土球員得分26.1%,排在第七,整個EuroLeague只有五支球隊外籍球員
平均得分不到團隊七成,但最不依賴外籍球員的Olympiacos本土球員得分也不到團隊一半
,平均上場時間唯一外籍球員比本土還多的只有一隊—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紅星,因為團
隊只有六個洋將。
https://i.imgur.com/fQfMqHS.jpg
 CSKA本土與外籍球員上場時間分佈
如果說聯賽讓本土球員打不到球,而沒有參與價值,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稻草人假議題,整
個歐洲跨國頂級賽事本土球員能扮演決定比賽角色的,每年都是屈指可數,那這些國家有
放棄Euroleague和其體系的比賽嗎?顯然沒有,而且Euroleauge目前還是能夠抗衡FIBA
Europe,那這些球隊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有效而且能持續成長的商業模式。
過去兩年Euroleague正面槓上FIBA Europe之後整體收益不減反增,而且用五年一個區間
來看幾乎是倍數成長,Euroleague整體收益從2015-2016僅3710萬歐元,到了2016-2017球
季4180萬歐元,今年2018-2019估計收益是5110萬歐元,這是歐洲籃球史上新高,預計到
了2025-2026將可以超過1億歐元以上。
https://i.imgur.com/ssawlDl.jpg
我們當然不可能期待ABL帶來Euroleauge的效益和比賽強度,但就連皇家馬德里和巴塞隆
納都要努力往外面走,而且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慢慢走出去,如果沒有跨國之間的競爭和前
面幾十年累積,這些收益通通不存在,歐洲籃球都已經如此,那台灣呢?
我們當然也曾聽過另一套理論,「球星出走導致SBL很難看?」,請問全球化市場,誰不
往待遇好的地方走?台灣隔壁就是一個磁吸效應擺在那裡的土豪市場,球員過去中國了,
所以呢?塞爾維亞男籃今年公布的17人世界盃名單,來自本土聯賽的幾人?0,一個都沒
有,塞爾維亞十多年前還曾經掉到歐錦賽第十三,那塞爾維亞有因此放棄籃球嗎?沒有,
他們國際賽成績慢慢爬上來,球員依然旅外挑戰,貝爾格勒紅星三年前曾經是Euroleague
上座率最高的球隊,Mega Bemax找到把球員往外送的穩定生存方式,貝爾格勒游擊者也在
巴爾幹地區站穩前三,有沒有國家隊頂級球星?如果球星被挖走就要鼓吹關門大吉,那全
世界應該都倒過一輪才對。
從歐洲的案例來看,籃球發展最大困境就是「籃球不是足球」,怎麼吹怎麼膨風籃球都不
可能看到足球影響力的車尾燈,但任何聯賽發展並非追不到前面就坐以待斃,籃球本土聯
賽的天花板就在那裡,不走出去就是永遠死路一條,歐洲籃球隊賠錢還有足球項目可以餵
養,那台灣呢?繼續期待母企業佛心嗎?達欣已經回歸甲組了,把期待放在不是籃協甚至
體育署年度目標的本土聯賽發展方向,甚至體育署的年度計劃都把運動聯賽職業化放在最
後面每年複製貼上,要如何期待國家把運動產業正常化?
世界上每一種籃球聯賽都有其缺陷,即便有了一個完美案例,那也不可能輪到台灣來照抄
,更不要每次扯到ABL就說那是洋將聯賽對台灣無益,全世界僅次於NBA的Euroleague也是
被外國球員統治。商業聯賽就是商業聯賽,為什麼台灣球隊放掉本土聯賽不玩,跑去打跨
國聯賽?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國家隊競爭力,不是為了計算本土球員有多少生存空間
,而是為了商業模式,如果今天沒有人走出去第一步,永遠沒人可以把職業籃球隊的商業
模式帶回台灣,如果沒有可行的商業模式,那更不可能讓重新讓本土聯賽推出有吸引力的
新品牌。
自己籃球自己救的兄弟爬山
「自己籃球自己救」,其實是一句相當有凝聚力的口號,如同現在香港風起雲湧的社會運
動,有句關鍵的核心概念叫做「冇大台」,用比較假掰說法是「去中心化」和「區塊鏈」
,其關鍵意義在於「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最糟情況下,我們不再期待有個強人出頭登
高一呼,而是需要每個人只要能貢獻多一點點,台灣籃球缺的從不是鎂光燈,或是鎂光燈
要打在哪個人身上,需要的是每個環節願意挽起袖子下去做的人,台灣籃球需要改革的不
會只有一個項目,需要出力的,也不會只有一個地方,但如果缺少正常體育產業,每個環
節都缺兵缺糧的狀況將永遠持續下去,永遠草創,繼續轉過下個十六年還是一樣。
如何發展體育產業?勢必得有一個正常的職業聯賽,而在發展聯賽之前,我們必須找出一
套可行的商業模式,現在我們已經看到SBL轉一大圈比走回起點還慘,如果有人願意走出
去,不管扮演什麼角色,每個人只要多一點點貢獻,這個環境就有更多一點可以轉變的機
會。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65993
作者: andy19930905 (阿力)   2019-08-08 19:50:00
這樣根本發展不了 籃球要在世界盃亞運奧運奪牌的可能性用膝蓋想也知道
作者: oyyoaooao002 (咖啡色的天空)   2019-08-08 21:26:00
鎖定客層,抓住客戶口味,讓他們掏錢就是鎖定好想要發展的客群,然後迎合顧客口味啊客層怎麼會問我??問球團跟籃協想要發展哪個客層啊商業模式就是要賺錢啊,或是得到其它效益啊H大這篇文章就是在說,沒有什麼一定的模式,世界上這麼多案例,成功的方式都不一樣,怎麼結果還在問,到底要怎麼做?一堆人喊著要主客場,說出來了結果有人照做嗎?富邦想這麼做,但是籃協不給這個環境,出走ABL不是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嗎?要是照做就能完成職業聯賽,還不到處都是NBA了夢想家抓到我的口味,我認為洋將、本土誰打得多誰打得少不是我計較的問題,場邊氣氛我喜歡,在周圍投入的一些行銷手段,包括國光客運有廣告、全家概念店讓住在附近的我覺得,夢想家融入我的生活,所以我支持他們,這不就抓到顧客口味了嗎?填鴉式教育的結果,只想要別人給一個正確答案籃協或球團都不是我的老闆,然後我已經說了我喜歡夢想家的模式,然後富邦好像已經打算這麼做了?不知道閣下又有什麼高見,還是只會否定如果你提不出什麼想法,那就當我嘴炮吧,因為沒有討論的必要
作者: manic7058463 (MaNiC7058463)   2019-08-09 00:30:00
作者在文中說商業模式難道籃協就會照做嗎? 先罵到讓大家覺得這是個問題也是種開始的方法
作者: SamDalembert (FA)   2019-08-09 01:03:00
籃壇 企業 民間自己沒意願 怪政府發錢 笑死都要職業化了還在想著靠政府等政府帶頭 還是別搞了沒訂KPI害籃協有心卻被緊箍咒綁手綁腳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 oyyoaooao002 (咖啡色的天空)   2019-08-09 08:01:00
主客場週,然後行銷是什麼?一張紅布條而已?連我95歲阿嬤都知道,而且到處都看得到的便利超商,辦活動都要花大錢到處用廣告,怎麼會覺得SBL這樣的行銷會被人知道?文中也表達的很清楚,洋將打天下的聯盟,一樣有人做得起來,你可以表達你不喜歡這種情況,但是否認不了這一樣有他的客層然後這一篇很明白的在講,SBL或是未來可能有的職籃,需要的是找到一個符合他的商業模式,也就是行銷,並非什麼單靠熱情,再說了學生籃球真的是單靠熱情做起來的嗎?NIKE在非運動相關的版面,做了多少廣告來行銷?
作者: zsedcftgbloi (喔)   2019-08-09 10:34:00
樓上感想跟我一樣XD”這就好像美食評論家說一間店不好吃,然後就有人跑出來說阿不然你要怎麼煮一樣別人提出感想跟建議,細節當然是相關組織該處理的
作者: super1315566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2019-08-09 10:48:00
優文給推
作者: oyyoaooao002 (咖啡色的天空)   2019-08-09 15:11:00
轉播也是行銷的一大部份,像之前找了一個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的頻道,不也是行銷失敗的一環嗎?他們一直認為 UBA跟HBL很難看,沒有技術,所以一定是學校動員跟家長到場看,不會有別的人想看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