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66825
開學了!斷斷續續寫了篇台灣籃球第一次職業化的文章!不知不覺寫了一堆字^^"
但寫算比較有系統交代了CBA成立前的籃球邁向職業化前的過程
所以,還請大家點進網址按讚並多多分享,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籃球的歷史!
走向台灣職籃的十字路口前,不如先回首來時路吧!
今年(2019)達欣退出SBL、富邦勇士加盟ABL、CBL曇花一現,使得台灣籃壇陷入混亂,不
少人認為台灣籃球正在職業化的十字路口,但在抉擇走向哪之前,我們先回首看看過去我
們台灣第一次職業化(CBA成立)時,我們走過的道路,鑑往知來,這算是一篇台灣籃球職
業化的Research review吧?
前言
最近台灣國內籃壇職業化的問題再度躍上檯面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自中華職業籃球
聯盟(Chinese Basketball Alliance,簡稱CBA)解散後,如何再度擁有職籃一直是大家
的目標,但要如何到達這個目標,也就是職業化要如何「化」?是一個大家持續期待但不
知道方向的進程。一個看似職業但事實不是職籃的超級籃球聯賽(Super Basketball
League,簡稱SBL)也「維持現況」好幾個球季了,球迷們也養成「不期不待沒有傷害」
的心理,使得「職業化」的議題從偶爾還可以拿起來討論的「隔夜飯」放到變成講到就想
拿香起來拜的「腳尾飯」。
而今年為什麼突然出現這麼多文章再度討論台灣籃球職業化的問題?啾巴老師認為主要還
是今年不斷有連續性的Cambo出現將議題炒熱。先有達欣男籃退出SBL,再來中華職籃大聯
盟(Chinese Basketball League,縮寫 CBL)從五月分信誓旦旦「一定會開打」到7月分
等不到第四隊宣告破局。緊接富邦勇士改加盟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ASEAN Basketball
League,縮寫ABL)跟上寶島夢想家職業球隊的道路上。到底我們要有自己的籃球聯賽或是
加入別人的籃球聯賽成為大家爭論的話題,但可以確定的是SBL瞬間變成一個更業餘的聯
盟,從7隊變成5隊。
在這一波討論中,啾巴老師並沒有急著跳上浪頭,畢竟許多人也已經寫了不錯的文章,於
是也想說本持著與其跳入「台灣籃球是否需要職業化?」或「台灣籃球職業化到別人的聯
盟」的問題中打轉,不如讓啾巴老師本持自身學科的精神,帶大家回到過去看「台灣籃球
第一次職業化的來時路」再回頭思考我們現在職業化的問題吧!
台灣籃球職業化的討論
台灣討論到籃球職業化的問題,真的要追究可以追究到非常古老的時代。1959年台灣舉辦
了第二屆「四國五強賽」,四國是指台、日、韓、菲,五強是因為台灣派了克難、國光兩
隊。菲律賓派出的球隊為「伊戈隊」當時在兩輪的循環賽事中,獲得8場全勝的紀錄。
圖:第二屆四國五強賽菲律賓奪冠頒獎
表:第二屆四國五強賽各隊名次、勝場數等數據資料
賽後幾日,報章關於體育運動的討論文章,在當年仍有報禁的年代是很少見的資料,有篇
〈體育職業化之弊〉提到:
近年由於體育比賽競爭激烈,盛行以「集訓」提高水準的辦法。慢慢地大家就覺得一時「
集訓」不如長年為之,於是運動就走入專業化的途徑,而業餘與職業的分別也就日益混淆
。例如這次來台的伊戈隊在伊戈公司裏支高薪,但是專打籃球,並無其他工作。事實上,
也和哈林隊差不多,只是不到處賣票表演罷了。-1959.11.24《聯合報》
從文中可看出,1959年提到的職業化範疇,大概就只在「有公司支持的球員,在公司專職
打籃球並以此為生的球隊」尚未有組成「聯盟」舉辦「聯賽」的概念。
然而,清楚提出並呼籲台灣壇籃成立「聯賽」,必須等歷經1970年第六屆亞運後,台灣的
籃球隊在第六屆亞運會中獲得了第四名,前三名分別是韓國、日本、以色列,還有菲律賓
是第五名。由外行人來看這樣的名次似乎已經不錯,但看在籃壇大前輩朱聲漪眼中卻是有
很多待改善的空間,尤其認為在訓練上的不足是主因。於是為了解決「訓練不足」的問題
,於是提出仿效NBA的運作模式建立台灣自己的「球季」。
所謂「球季」,在我國來說,並非藉此長期休息,相反地,要利用這段時間,作有計劃的
勤練,依個人意見,不訪依據美國把半年期限延長為八個月:即由每年十月至次年的五月
。同時,參照美國NBA職業籃賽的辦法,在「球季」內不斷舉辦比賽,採「「七戰四勝制
」也好、「五戰三勝制」也好,使隊與隊之間常相接處,藉以切磋球技,同時,亦可消除
「難得碰頭」而是勝敗太重的偏激心理。再者,多邀強隊來訪或派強隊出征,以收觀摩交
流之效,如顧慮經費困難問題,何妨邀請報館、電視台等支持合作,所於六、七、八、九
四個月,時當暑期氣候炎熱,正適宜於晨晚間實施基本訓練,若非必要,應盡量避免安排
比賽。總之,美國籃運推展之成果,系經悉心研究所得,必有其值得借鏡之處,取人之長
,何樂不回,願提供主事籃運當局參考。-1971.01.14 《中央日報》
明顯有仿效「NBA」聯賽經營的模式,但尚未明確分出「季賽」、「季後賽」的區別,
只有籠統的「球季」在其間不斷舉辦比賽,至於比賽賽制也沒限定甲組球隊之間的交流,
也同意邀請強隊來訪或派強隊出征,只要達到「球隊與球隊常接觸」的目地即可。算是對
於當時球隊只有在重要盃賽才得以碰面交流提出改善翻案,並將交流固定在「球季」期間
,也算是對1967年紅頭教頭Red Auerbach給台灣籃球的建議「是不反對台灣整年打籃球
,只是要有規定的比賽季節,其他的時間要檢討和訓練。」相呼應。
1990年代前夕的台灣籃壇
1990年代前夕的台灣籃壇與1971年朱聲漪提出改革的時空背景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台灣籃
球迷自1980年代起開始不斷在接觸「高水準的籃球賽事」。
像是自1977年瓊斯盃舉辦,到1980年代開始逐漸蓬勃發展,各國優異的選手到台灣參賽,
即便到1980年代中後期有衰退現象;但1987年台視開始轉播NBA,而且是整年度的塊狀節
目播出,使台灣球迷仍有另一個接受到高水準賽事的管道。
與之同時,台灣籃球內部也正在進行各層級的整頓工作,也就是我們熟知的JHBL(1989年)
、HBL(1988年)、UBA(1988年)三級學生籃球聯賽的分層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起來。
也就是說:「台灣球迷不斷在台灣本島接觸高水準的籃球賽事。」另一方面「台灣籃壇內
部也在進行學校各層級整頓作業」因此,是否能進一步整頓出一個「台灣島內最高水準的
社會聯賽並且吸引台灣球迷的目光」成為邁向1990年的重要話題。
兩位推動者:曲自立、湯銘新
曲自立是NBA在台灣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關於曲自立為何被啾巴老師稱為NBA在台灣發
展重要推手之一,可以看 《NBA報導》(1987-1990)台灣第一本NBA雜誌)本身也是台銀籃
球隊的教練(後來轉領隊),因此在1980年代後期對於台灣籃球給出很多建議,像是「廢除
瓊斯盃,給金費拿來建立台灣的籃球聯盟。」因為認為瓊斯盃滿足台灣球迷的娛樂胃口,
但是對於整個台灣籃球發展水準並沒有幫助。那麼曲自立想要未台灣籃球建立什麼樣的制
度?
圖:曲自立於1986年構思的台灣籃球聯盟
重點是:「把省、市、全國的各種比賽全部取消,確定每年十一月到次年一月為球季」以
及「讓十八個男女甲組隊根據地緣關係找一個家」每個隊伍的「家」都有「標準的球場、
有熱心發展地方籃運的人士以及肯買票進場為「自己」的球隊加油的觀眾」然後推動「有
主客場制度」。其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各縣市有自己的球隊可支持,有球賽可以看
,大家還可以把錢掙,又能提升台灣籃球實力。」這個好棒棒的構想,當然需要有關當局
來執行,至於有關當局就是籃協!而這個執行者就是:湯銘新。
湯銘新也是一位台灣籃壇的傳奇人物,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老師,也帶隊亞東女子籃球隊
,以及一堆籃球相關協會或委員會的要角。較為人熟知的是在奧委會中服務四十多年的資
歷,寫過磚頭般的《我國參加奧運滄桑史》上下兩冊,是當時大老級的人物。在王人達擔
任籃協期間,於1989年接任總幹事也就此展開推動整個全國聯賽的籌備。
我到了籃協任職後,首先想打破數十年籃球活動集中在台北市這個點的局面,計畫擴展至
全省各縣市,以求全面性的普遍發展。我於是提出仿照美國NBA球季的比賽計劃,開始籌
辦社會甲組籃球聯賽。-《湯銘新先生訪談紀錄》
當時,曲自立也是籃協一份子,期間擔任常務理事。相信他們湯銘新與曲自立兩位一定常
常交換意見,奠定仿效NBA作為設計聯賽的基礎。之後,從1989年8月起開始籌備,到1990
年11月進行了六次籌備會,最終將9支男子球隊和7支女子球隊配屬到7個縣市之中,並且
排定自11月起到隔年3月分,共160多場的賽事。
「聯賽」與「主客場」制度的實施
這裡就要問為什麼要仿效NBA的聯賽?台灣籃壇有什麼問題嗎?
其實在此之前,台灣籃球界的社會甲組球隊,最主要有兩個層級的比賽可以打,一個是全
國賽事,自由盃、中正盃,另一個是區運動會、省市聯賽等級,不論哪一種每場賽事對於
每個隊伍都只有5-8場的比賽機會,也就是說現在規模大一點的系際盃比賽,參賽隊伍都
有機會打得比他們還要多場次(笑),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比賽,一年假使全勤都有參加上述
各比賽,大概會有30場左右的比賽,然後養支球隊當時大概一年一千多萬到一千五百萬左
右,所以一場比賽大概會燒掉30~50萬左右,對於比賽打得少的球隊更是把錢往火裡丟阿
。因此,聯賽的設計,最低標就是「集中火力打比賽!打一場多一場!」一方面增加經驗,
二方面讓比賽期和訓練期可以分開,高標是「球賽精采,球迷進的來,大家發大財」作為
企業來經營,收取門票、廣告、電視轉播權利金等等。
所以,當時就將兩個全國性的比賽,自由盃(1月底)、中正盃(10月底)合併成為一個「全
國聯賽」(此聯賽為埠際籃球聯賽,也有人稱社會甲組聯賽,本文皆簡稱:「全國聯賽」)
是將「自由盃變成聯賽的初賽,大家打循環賽。中正盃變成聯賽的複賽,按照自由盃的名
次分兩組打淘汰賽,最後兩組的冠軍再打總冠軍賽」。聽起來很耳熟?沒錯就是NBA的「
季賽(打排名)、季後賽(排名打分區冠軍)、總冠軍賽(東、西分區冠軍打總冠軍)」!
今日我們看甲組聯賽常見的「季賽、季後賽、冠軍賽」就是自此奠定,不過當CBA創立時
,卻是走職棒CBL模式,分為上下季冠軍模式,最後上、下冠軍都由裕隆隊獲得,所以就
直接成為總冠軍。或許因為這樣沒有了打冠軍賽那總賽事張力,所以後來又推出「超級盃
挑戰賽」由第四名的球隊挑戰第三名,打贏第四名再往上打,打輸由第三名往上打,最後
再挑戰裕隆隊。(#這樣的模式,啾巴老師個人是覺得頗荒妙啊!!!)
為什麼要有「主客場制度」?一方面要將籃運帶出台北,二方面要讓各地支持自己的球隊
。因此「主客場」的落實是這個全國籃球聯賽另一個最大賣點!但是!(#對!沒錯就是那個
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場地只有7個體育館可用。不過,當時籃協還是很盡責地將大
家都塞了進去。
表:1990-1991年全國聯賽各球隊分配主客場縣市
不過,還是有奇怪的地方,像是「沒有掛名縣市,也沒主場的球隊」宏國、北市銀、華航
沒有掛名縣市、也沒有主場地。但草創元年,有這樣的安排算是可以接受。不過,不過大
家買不買單又是另一回事。籃協在主客場制一番努力後,在賽季結束後得到的結果卻是:
主客場制源自美國各項聯賽,但台灣地區幅員小,球隊臨時分配到宜蘭、彰化、高雄……
,並沒有如預期的能吸引人,主要的是「屬性」不強,難獲民眾認同。
整個聯賽5個月163場的票房收入,僅208萬餘元,固然與事前籌畫、宣傳不夠有關,最主
要的是球隊空降未能獲得地方認同。
此外,主客場制,使大部分地區的球迷看不到想看到的比賽及明星球員,如宜蘭地區球迷
看不到南亞對國泰、對電信、對台元等重要比賽,這不無遺憾,而他們卻得看6場電信、7
場幸福的比賽,票房又豈能提升。其他縣市也有同樣的困擾。
也就是說,明年聯賽仍將分散到各縣市去比賽,繼續作推展地方籃運的合作,只是球隊不
再「許配」給各縣市,高雄球迷不限看南亞、金龍比賽、彰化球迷也不限只看台電、台銀
的賽程,如此可使各地球迷對比賽持有高度新鮮感,也可以看到愛看的明星球員身手,方
能刺激票房提升。-1991.03.23 《民生報》
也就是說。這個聯賽想要落實的「主客場制」基本上第一年就飽受批評,被批評的原因主
要有「球隊空降未能獲地方認同」以及「大部分地區的球迷看不到想看到的比賽及明星球
員」這兩個問題是共生的問題,畢竟空降球隊無法得到在地支持,也因此球迷仍舊想看原
先他們所支持的強隊或明星球員,也就是球隊尚未在地化的表現。在地球迷的死忠支持,
這本來就需要時間去培養,籃協似乎也知道這點因此在第二年時還是繼續推動,並擴大了
球隊到各地比賽的機會,有意藉此推動全國籃球運動的市場。
表:1991-1992年全國聯賽各球隊分配主客場縣市
但整體分配下來,可以發現更多奇異的現象,像是
「一個城市擁有兩個以上的球隊」台北市擁有三支球隊,兩支男子球隊掛名同一個縣市和
球場,不過NBA有著湖人和快艇的例子,這也不算太奇怪。
還有「球隊掛名縣市,但沒有縣市主場」的中油男籃掛名在台中縣,但是自身縣市卻沒有
「主場」可比賽。
仍舊有「沒有掛名縣市,也沒主場的球隊」而宏國、幸福水泥、華航則是沒有掛名縣市,
也沒有自己場地。
以及「有比賽縣市,但是沒有球隊在掛名」的台南市。
其中,更有趣的是「無主場的客串球隊」歸主隊,他是打客串演出,只打初賽。各種奇怪
的分配方式,讓原本立意良善的「家」(主客場制)反倒成為一種「中途之家」(有家無主
隊)的感覺。
也因主客場制在全國聯賽1990-1991、1991-1992球季失敗收場,到1992-1993球季時不再
規定球隊歸屬縣市,球賽只盡可能在台灣各地進行,不過大多球賽仍舊是走不出台北生活
圈(北市、縣、基隆)。這樣失敗的主客場制,也使得1994年CBA在推動時,沒出現我們一
般球迷「一個球隊、一個主場、一個城市」的運作模式,反倒是日後台灣籃壇出現許多變
形主場或縣市冠名,又或是各縣市推廣籃球的賽制。這一且都源自於1990-1993年之間主
客場制落實的失敗!
所以?為何CBA會在1994年得以成立?
成立個籃球職業聯盟的夢在1987年代曾有不同方向的討論,像是有時任台北市藍委會主委
吳經國認為「亞洲聯盟」(像是今日ABL的模式)可以是方向之一,事實上亞洲聯盟的執行
長馬崙後來也曾企圖向當時台灣宏國隊招手。另外一派像是曲自立,則認為「國內離職業
化的條件還有一段距離,因此現階段達到『國家化』(國家輔導使體質健康)再來談也不遲
。」因此,前文提到的「全國聯賽」可說是「籃協為主導單位舉辦職業聯賽前的過渡性聯
盟」。
隨後1990年起,棒球職業化了,籃壇職業化的呼聲再度升高,有許多工商團體是抱持意願
,但另一方面也知道職棒花了數年的準備功夫,而籃球也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像是是否
能得到社會消費的認同、球場設備是否健全、技術水準是否足以商業化、球員待遇是否合
宜?等等一堆問題。
「全國聯賽」舉辦期間,1992年11月,召開了一場「籃球國是會議」由教育部長毛高文領
導一批籃壇重要人士開會,結論大概是:「籃球非職業化不可」但會議中湯銘新也指出困
難之所在,主要就是「比賽場次還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觀眾人數,(全國聯賽)第一屆
平均人數327人,第二屆平均人數409人,甚至有時在南部比賽,還出現全隊人員比觀眾還
多,現場廣告看板一萬塊也沒有人要。」
那在如此前景不看好的狀況下為何職籃會成立呢?自湯銘新的訪問紀錄提到1994年的全國
聯賽冠軍賽是一個促成的關鍵:
......經過五年的努力(自1990年算起),籃球迷真的回來了。不過,球迷的回籠卻成為籌
組職籃的誘因,致使八十三年度社會甲組籃球聯賽成為最後一場比賽。
最後一場的冠亞軍決賽,場地在台灣電視公視對面的北體體育館,那是一個僅能如那四千
人的小體育館。那個體育館舊得不像樣,外面下著大雨,裡面漏雨,必須一邊打球,一邊
拖乾地板。開賽時,體育館裡擠進了四千五百人,場外還有二千人買不到票。籃協副總幹
事簡世豪臨時在場外架設電視牆,讓球迷撐著傘看現場轉播,可謂是盛況空前。
-《湯銘新先生訪談紀錄》
圖:1994年社會甲組全國聯賽冠軍賽報導
圖:1994年社會甲組全國聯賽冠軍賽之台籃奇蹟邊打球邊漏水
球賽結束後,籃球職業化成為勢在必行的一件事,中華職籃公司趁勢正式成立。對此湯銘
新也在訪談問紀錄中提出他的觀點:
我從頭至尾反對設立職籃公司,因為是我建立了聯賽制度才再度將觀眾培養起來,基礎根
本還未穩固,就因前四強的隊伍出走,剛打下一點基礎的聯賽制度又玩了。
-《湯銘新先生訪談紀錄》
並認為當時台灣籌組職業籃壇的條件不夠,其中啾巴老師認為有三點很重要:
一是「沒有主客場」:球隊本質上是台北隊,即便冠上各縣市頭銜,根本得不到台灣各地
的認同。
二是「支持群眾的斷層」:1950年代開始看球的老球迷逐漸消失,新生代對於籃球的熱情
逐漸消逝。
三是「收看方式的改變」:電視的普及,喜愛籃球的球迷直接可以在家看水準一流的NBA
球賽。
所以,在湯銘新這位創辦全國聯賽的推動者眼中,當年CBA的出現,並非妥善準備好之後
才進行下一步的。也因此,2019年的今日與其談論職業化的十字路口,倒不如我們以史為
鑑,先問問在走向下一個階段,不論ABL或SBL或成立CBL,這幾年來主政者(籃協)有以這
個目標做準備嗎?
那麼?我們要怎樣的籃球聯盟?
一個不小心就寫了這多!不過也是吐不快啊!看到最近台灣籃壇的訊息也真是快吐血。最
後,就以啾巴老師個人的觀點來結尾。作為一個球迷而言,確實是希望台灣有「自己的職
籃聯盟,真正的主客場制,賽制採取仿NBA的模式。」
「自己的職籃聯盟」
為什麼要有自己的職籃聯盟?其實道理很簡單,從最初台灣創組「聯賽」的主要目的就是
「在特定時段中增加球隊互動頻率,強化競爭意思,藉此提升台灣頂尖球員在國際籃壇的
競爭力。」寶島夢想家與富邦勇士兩支用心經營的球隊,卻在一個可以並未保障台灣頂尖
球員的聯盟,作為運動娛樂事業,是無可厚非,但作為對台灣籃壇的幫助,確實是「可惜
了!」或許這需要「讓球在場上飛一會」(#看到SBL選秀後又覺得並不可惜了...)我們才
可以看到對台灣籃壇的深刻改變。另外一個理由則是,情感上的,身為台灣人,台灣球迷
,自然想要有自己的職籃!
「真正的主客場制」
過往台灣籃壇最頂尖的籃球活動、賽事,基本上只在台北(北北基)也因此再怎麼努力比賽
,再透過媒體、網路社群等來經營,都是缺乏與更多觀眾近距離的接觸,也就很難擴大整
個市場。就如同選舉一樣,一位區域立委不在選區走跳,如何得到選民的支持?(一位市
長不在執政縣市走跳,如何得到市民的支持?。)更莫論登上一層樓了。「主場就是培養
死忠球迷的機會。」如同深根多年的政治人物一樣,才會有很多的腦粉(X)死忠支持者(O)
,有了這些支持者拱起一個「氣勢」與他隊競爭時才會有比賽的「張力」從NBA賽事到台
灣選舉皆是如此。然而,這需要長時間「蹲點」與「活動」才有機會達成,舉行與球隊相
關主題的活動、讓球迷到主場有參與「運動娛樂」的感覺。目前,觀賽經驗最好的是,寶
島夢想家,主場的氣氛從入場路上滿滿的夢想家LOGO旗幟開始,看見了用心,也使人融入
夢想家這個家的氣氛之中。
最近一次好的觀賽經驗是在「佛光盃」不只看到想看的賽事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方
方的「買東西進去吃!!」這點很重要啊!記得之前看球賽經驗都還要擔心體育館不能帶
食物,然後看到滿滿的飲料杯被擋在體育館入口桌上,真是有礙觀瞻。主場比賽就如家庭
聚會一樣,是一個很好凝聚球迷與球隊向心力的機會,結果飲食問題都無法解決。飲食可
是活動、財源的領域阿,試想「台啤隊在比賽,台啤球迷在觀眾席上喝台啤再位台啤球員
加油,滿滿的台啤味,比賽還沒打完,人都醉了」能不支持嗎?一個球場不同球隊的主場
週?別鬧了,球迷要的是「長久的家」不是「寄宿家庭」啊!
「職籃賽制:仿NBA的賽制」
本季(第17季)SBL改成上、下半季,最後由上、下半季冠軍,進行7戰4勝總冠軍賽,若上
、下半季冠軍同隊,則7戰4勝總冠軍賽,系列戰先取得1勝,對手由年度戰績2、3名隊伍
進行挑戰賽產生。這樣的上、下半季冠軍的模式也不能說台灣人不熟悉,畢竟隔壁棚的職
棒是此模式,但「台灣人收看NBA的習慣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相信這是台灣球迷最習慣
的籃球賽事模式。」即便,NBA的賽制不見得是最好的賽制,但喜愛NBA的球迷相信也會是
台灣籃球最應該極力爭取認同的對象,因此NBA賽制可減少球迷對賽事的不熟悉度是有幫
助的。不過,也有有個顯而易見的缺點是,隊伍數量太少是否能維持每一場例行賽的期待
感、新鮮感。所以「仿」的重要性就很重要,我們可以學習他人,但不見得他人的做法是
適合我們的,這個或許就需要各位集思廣益了。
後話!
開學的兵荒馬亂寫使得文章寫作的斷斷續續的,使得這篇文章開始寫道結束花了兩個禮拜
左右的時間。啾巴老師有個遠大的夢想是讓台灣籃球的歷史可以讓更多台灣人知道,所以
才決定在公開平台寫文章,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台灣籃球的點點滴滴。前陣子利用暑假上
台北收集之料,開學計算了一下花費,果然夢想是需要「時間」和「金錢」堆砌起來的XD
,所以希望喜愛台灣籃球的各位,多多幫忙按讚、分享,行有餘力就到啾巴老師作者頭像
開下的粉絲專業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