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sdfgh0920 (A醬)》之銘言:
: Eddie Tsai
: 4分鐘 ·
這篇文章非常好,但有些觀點我還是要否定一下
: 採3階段賽制另一用意是讓本土有更多磨練的機會,這點我也有不同看法,要讓本土有更
: 多磨練機會是利用夏季聯賽,或是升級現在的甲組聯賽讓它成為SBL的發展聯盟來讓更多
: 年輕本土球員有上場時間與實戰機會,SBL正規賽季是來印證本土球員在季外的努力,是
: 要對球迷買票進場與坐在收視平台前觀看的觀眾負責的。
我想如果台灣的籃球環境是個正常的環境(如日韓菲),我會認同這段
但艾迪大似乎忽略了SBL至今只是CBA農場
而且留學美國的那批,只要練得出身手也都會去CBA
所以堅持SBL是最高聯賽,不能全本土練兵,我認為只是意氣用事...
看SBL這幾年那空空蕩蕩的觀眾,真的要醒了
要認清SBL就是農場,就是台灣的二線球員的聯賽
: 球迷想看的並非本土球員在練兵,而是要看本土球員在苦練後的成果,還有看本土球員在
: 和洋將對抗的進步程度,相信我,今年總冠軍賽若沒有基恩背水一戰的46分巨作,就沒有
: 台灣啤酒蔣淯安在「封王戰」24分與9助攻MVP表現。
球迷可以看阿,不要忘了SBL前四年都是全本土
那時候比賽比現在難看? 好看多了阿
那時候觀眾人數還有場均一千左右...(雖然半數是參觀券)
現在場均有一百嗎?
: 同樣的道理,九太科技于煥亞在本季打出生涯年表現,絕對不是平日練球和菜鳥陳懷安或
: 是中生代柯旻豪對練的效果,而是在練球和賽森(Franklin Session)對抗的效果,我們若
: 想練出更多的蔣淯安或于煥亞,是在比賽與練球需要更多基恩或賽森的刺激。
這我也不同意,當然洋將的身手、練習方法或許能給本土一點刺激
但洋將就是拿來用的,衝戰績的
從來不是拿來練本土、增加票房的,這要搞清楚...
要變強就是練習跟打比賽,就這麼簡單,這跟洋不洋將真的無關
重申一次SBL前四季也沒洋將,所以本土球員沒人進步? 當然不是
老話一句,找到SBL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死要命面子假裝自己是台灣最高等級的籃球聯賽,事實就不是
台灣最好的球員在CBA,未來之星也都會去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