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就小弟我的理解
職業化的根本在以錢滾錢
用錢去補強、用錢去行銷
才能創造更好的戰力
給予觀眾更吸引進場的環境
如果今天中職因為桃猿過去幾年冠軍太多
聯盟去要求讓陳俊秀、林泓育等主力分到其他隊
這方法很怪吧
真正職業應該是其他隊想辦法去找更強的戰力、去挖角等
有削弱或薪資限制不就是在走SBL的回頭路了嗎?
另外另一篇回文提到增隊
我認為與其增隊不如在穩定發展中讓現有4隊能投入更多
隊伍增多固然組合變多,但觀眾人數會被稀釋分散,有能力有意願去砸大錢的企業也沒那
麼多
短時間內快速增隊風險大,企業獲利也會下降
不如穩定中求發展,5年甚至10年後再尋增隊也不遲
……………………………………………………………………
以下帶有更多個人主觀想法
也許有些人不認同或選擇去否認
但我認為隔壁棚的中華職棒其實是最好的例子
30年的經驗給予了現在中職良好的穩定發展
也許有時候被嘲諷草創被狂酸
但不可否認的是高知名度、高進場數、高商業效益
1隊60場主場,全聯盟一年240場
場均能連續多年破5000
光兄弟今年總冠軍4場主場收入就破1億
(還是在疫情梅花座限制下
中職有很多地方值得P+參考
不管是行銷、屬地化、球迷養成
樂天桃園創造了最好的屬地主義/
兄弟養出了數以萬計的死忠球迷/
P+都很多可以從中仿效、學習
也能從其中的失敗找到借鏡
現在有好的開始,也希望未來有好的發展
願台灣職業籃球環境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