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執的
從來不是誰實力比較強、甚至誰行銷做得好
而是究竟把打籃球當成什麼?
由籃協主導,就會變成學生籃球或者奧運等的形狀,
一切都是為了榮譽,國家的、學校的、個人的或公司的
國家對於各類運動的補助或獎金,全部都建立在這基礎上
如果沒有這種意識間的對抗,民族主義的情感糾葛
試問拿人民納稅錢去補助這些東西,證成基礎何在?
我的稅金憑什麼投入一個我一點興趣都沒有的運動,如舉重?
所以談錢,粗俗;談行銷,就跟你扯專業;談未來性,就跳針說國際賽打不好就沒用
這些都離不開抽象的:榮譽感。
當然這說法並不排除榮譽感能替運動員賺取收入,
但你會看到這類以得獎、榮譽為出發的運動 從來不比簽約金、經紀約、廣告收益
而是:在替榮譽奮鬥與犧牲後,政治體制對他們有何妥善規劃
這體制可以是完全國家主動安排的(如中國),
或者部分市場機制(例如各個教練間的價碼,各國撒錢吸引專家培植某運動)
但職業運動
不走這邏輯
職業運動就是演藝事業;職業籃球就是圍繞著籃球這門game而發展的專業表演秀
所以劇本、明星、媒體關係、簽約/經紀人問題 甚至二軍發展聯盟等模式
你全部都能在演藝圈找出類似的運作
問台籃要不要有職籃,就是問大家是否準備將籃球作為一個
大家會去長期、固定觀賞的專業籃球表演秀
一個不在乎有多少人觀看的聯盟就當然不是職業聯盟 不論他票價高低甚至免費
反之,職業運動便是盡其所能地想吸引大家的目光,以觀看這場秀為最高宗旨並且盈利
故那些本質專業迷的說法只對屬於他們那種客群的觀眾有效
卻忽略持續觀注的原因千奇百種
一種只強調單一觀看方式的聯盟 註定就是在角落玩沙的群體
更不用說SBL就是依附在國家體制的籃球血蛭
他們忘了他們所謂的實力來自國家對國族榮譽的基本追求
目前大部分的好球員當然就因此被他們收編 並在此基礎上假裝「自己多努力」
成為台籃最高殿堂
然後再以此給台灣所有有籃球夢、想靠打球謀生的人一種
來我這裡就能實現你夢想的(錯誤)認知
這操作非常狡猾甚至可恥
因為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籃球人的夢想長什麼樣子
不是依附在中華台北底下的獎盃或微不足道的獎金
而是在辛勤的苦練之後,因為表現成為鎂光燈的焦點,成為某位小朋友成長的記憶
模仿的偶像,甚至有招一日成為某招式的代言人(例如鬼之切入)
有實力的表演當然重要
但不屑關注的實力展現 不配稱作追夢的典範
台灣的籃球員值得在自己的土地追求心中的籃球夢
Plus League加油
台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