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略長~
這幾天討論的風向十分熱絡
對於新聯盟 P+ SBL的分析各式各樣都有
而已我曾經在體育協會工作兩年 對環境的經驗來看
這次的新聯盟 V.S P+聯盟 很明顯就是一次政治鬥爭
SBL頂著籃球最高殿堂的牌子 到後期各隊無心行銷
爛了快十年 球隊依然靠補貼以及國企球隊在撐
然後也無心轉型 有心想改革的球隊只能出走
結果就是SBL經營失敗 台灣籃球市場擺在那邊卻吃不了 只能划水
但那又怎樣?
SBL可是籃協的門面 有國家支持肯定不會倒
經營的爛又怎樣 一來是大家都習慣麻木了
又來所謂的成功或是失敗是比較出來的
在沒有競爭對手給自己難堪以前 管他經營的再爛大家依然打卡上班
優秀選手流失又怎樣 國家籃球無法振新又怎樣
反正有籃協頂著 系統持續運作 大家都不會失業啦
結果因為疫情的機緣 湊合了一堆體制外 又不指望官方改革的人
他們沒有籃協的支持
有著只有大眾包括網路酸民的冷嘲熱諷 以及之前CBA的失敗經驗
一群籃協體制外的年輕人草草的搞出了一個P+聯盟
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這才是這點
P+聯盟的商業成功徹底反映出台灣國民對於籃壇多年失望的反彈
在收益以及進場人數上明顯地給了籃協難堪
而這只是現在反P+風潮的前因
隨著P+以及SBL例行賽兩邊的經營落差
籃協以及SBL一脈不乏一直派人與P+聯盟接觸
談選秀的問題 談共好盃 談之前P+球員能不能接受中華隊徵召
結果一路看下來 大家都知道
P+聯盟傳遞的訊息就是:我們是獨立的民營商業聯盟 我們有自己的考量
這情況對於我國籃壇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以前的CBA也是國家支持下樂觀其成出來的
而現在代表籃協門面的SBL可好端端運作著還沒倒
結果P+這個非官派的竟然真的給臉不要臉 獨立自主了?
籃協第一次遇到了這種無法控制的對象
以我在體育協會工作過的經驗來看
籃協根本不在乎新聯盟能不能賺錢
他們真正在乎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對於籃壇的控制!
台灣籃球 國內賽事+球員養成是一回事
但國家隊徵召球員 赴海外比賽
這才是中華民國籃球協會真真正正的負責要務
而P+聯盟的存在不僅正在邊緣化籃協的門面SBL
還有著極高的獨立性
這對於習慣牢牢掌握著一切的權脈老人們肯定芒刺在背
他們可是高高在上 說一是一 官僚主義濃郁的官派呢~
他們現在與因為無法加入P+聯盟而充滿怨念的集團聯手
促成新聯盟的成立籌備 就算讓SBL淪為二軍也在所不惜
傳遞的訊息很明顯:
他們要重新掌握籃壇的主導權
這個新聯盟的成立說難聽點是反P+聯盟
說好聽點則是衝擊P+目前的商業成功 然後逼其妥協合併
新聯盟真的成立後 可見的未來:
1-台灣籃球員的就業機會增加 但也削弱職業籃壇的平均水準
畢竟球隊一下暴增 優秀的還沒海歸 年輕的也還沒成長起來
2-P+聯盟的獨霸市場的商業局面會受到衝擊
真的變金控大戰的話 那就是各個球隊都在高薪搶人
球星不平均 優秀球員平均下降 有的縣市在兩個聯盟都有了主場
就算P+成功在第一季開創了風潮 有人第一季的球迷情懷
但那原本的餅 或多或少進場的觀眾就是會被分掉
3-合縱反P+的勢力轉為支持官方
反P+的人什麼都有
對於聯盟草創不足失望離開 進而充滿私人怨念的球迷
對於SBL充滿情懷的死忠鐵粉
對於被P+元老球隊拒絕入團而憤怒的集團
對於P+聯盟挑戰權威而感不快的籃壇老前輩
以及被給難堪的籃球協會
在這個非權威的時代 要鬥一個好端端運作的籃球聯盟
無非就是集結上面的合縱之力 掀起反P+的大旗
美其名跟你商業競爭
管他防不防疫 我們在主場送珍奶雞排給你吃 外加一堆送不完的公關票
抓著台灣人貪小便宜的民族性去打
就是要噁心你P+聯盟的進場人數
一切都是所謂的"行銷"
但操作的卻是SBL的那一批人
這麼明顯的結構 你怎麼還會指望他們是來商業競爭的?
還會在籃球版上樂觀其成公平競爭的人
我覺得不是不視人心險惡 就是立場很明顯是偏反P+的
最後的結論
我認為這個新聯盟就是代表著官方來跟P+聯盟耗的
他們的目標:
只要對P+聯盟造成的傷害做足了之後
籃協的人就會在適當的時機 找個籃壇大前輩(姓鄭的?)去探風向
"小黑啊~ 再這樣下去兩邊都沒好處 合力劃餅才是"
於是就是新聯盟與P+聯盟合併
就算新聯盟的球隊併隊也在所不惜
反正只要合併了
籃協的人事 目前SBL的人事就成功地打進P+聯盟裡了
不用主導沒關係
至少籃協在聯盟有了話語權
幾季之後 就是高層人事鬥爭
那些官僚酬庸老人搞籃球經營不在行
但政治鬥爭可是能手
最後拉一個聽話的上去當執行長
國家隊徵召誰也別給我出怪聲音
之後持續運轉
有可能SBL化 步入CBA後塵
我不知道 只求天佑台灣籃球
但現在這股反P+的風潮 風起雲湧的
有概念的人才知道真正的重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