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打這篇文很久了
昨天看亞洲盃16人名單出爐,很可悲的我們又沒歸化可以出賽
總的來說,籃協找洋將太被動,就算parker有屬意的人選,籃協還是不鳥
選了打過ABL、SBL的Jordan去跑歸化流程
也不是不難理解籃協的想法,總要親眼"驗貨"才放心
但在之前SBL只有七隊…甚至是五隊的情況下不切實際,人選太少
PLG的特殊規則讓我有了想法
能否以「第四節單洋將的節次,歸化可視為本土出賽」這個Q條例來當作通則
來當P+或T1的企業願意歸化洋將的誘因呢?
畢竟籃協只有一個,錢給的又摳得要死
企業畢竟比較比較大方,而且這樣對戰績也很有幫助
領航猿就是絕佳的例子
未來如果洋將不再3選2,而是改成2洋1規化,這樣是不是可行?
企業的預算也不會變的太大
讓洋將願意當歸化的誘因我也舉幾個
1.保證年薪而不是季薪
2.國際賽出勤採獎金制,由籃協給予,依賽事規模給定不同獎金(ex:奧運資格賽多2個月薪水,有名次更多)
3.退休後有教練約or球隊其他管理階層
雖然不知道這樣找來的洋將會不會有認同感(畢竟用錢吸引來的)
但有總比沒有好吧??
籃協那月薪3~5萬鎂喊這麼久,結果選了Jordan
真的不想再看盈駿或之後的傑龍那輩把青春浪費在國際賽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