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灣小將現階段而言 最高等級殿堂就是挑戰CBA
如果定義有沒有用是建立在職籃生涯成就上來看
旅美或許作用不大
旅美過的台將能在CBA生存的比例真的偏低
與其說他們是因為旅美才能在CBA生存
不如說他們本來就是該梯一時之選
每一梯最強的台將本來就有挑戰CBA的本事
如果是資質一般的小將也許像柯旻豪一樣
蹲個CBA青年隊還比較有機會摸到
至於旅美小將為什麼普遍在NCAA表現不如預期
我認為除了語言隔閡
太晚才去也是一大問題
中日韓在NCAA打出風采的小將哪個跟你在那邊
先在自己國家念到18歲畢業 念社區大學學一年英文
再去prep school等 d1 offer的
那麼老技巧沒進步就是等著被淘汰
美國多的是充滿天賦的跳級生 高中或預校畢業直接打職業聯賽的
20歲要跟他們爭取d1獎學金實在是沒什麼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