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aiting0212 (威)》之銘言:
: T1不少球員都有簽複數合約
: 所以就算T再沒人看 看起來至少應該也會死撐完三年再說
: 這樣的話其實P+維持六隊 比賽內容也會比較好吧
: 至於合併之後 感覺理想狀況應該是維持六隊
: 但建立完善的二軍系統
: 不然棒球已經紮根那麼多年 幾乎也可說是世界前五大職棒了
: 以台灣的人口基數 不管是球員還是觀眾
: 感覺真的還是維持六隊比較剛好?
棒球跟籃球差太多了
說說二軍好了
二軍優點有哪些?
1.給新秀足夠上場時間來養成發展
2.如果主力有傷疼老化可以提供輪替
3.球員間競爭性提升
4.提供許多工作機會
5.起源在於花銷成本較低(比買大牌自由球員)跟增加球隊勝場cp值高
但是棒球為什麼很需要二軍主因是因為
這項運動很容易造成傷疼
而且是達到不能上場比賽的程度
棒球是一種高風險因傷疼可能造成
職業生涯終結的運動
加上比賽又多
所以需要源源不斷的兵源輪替
一隻大聯盟體系的球隊
下面起碼就五隻小聯盟球隊
洋基以前一整個系統就有220人上下
不過現在大聯盟瘦身到每隊150
(台籃整個17隊球員數搞不好跟
以前大聯盟體系一隻球團總人數
差不多而已
加上已經上百年經驗傳承
證明棒球這個運動是需要農場
需要大量比賽來積累球員能力進步的養分
再透過分級制來讓球探等評估部門
更精確預估新人球員能否站穩一軍
但是重點養成經驗跟投入資源相當多
加上棒球員能夠延伸完全體的時間比較長
所以棒球新人球員需求很大
每一年都是上千名新人進入大聯盟
(每隊選大概50輪)
再用自身養成功力來發展球員
而首輪30人裡
最終平均都不見的有五成球員能上mlb
所以小聯盟就幾乎是地獄試煉場
熬出來的幾乎都是怪物中的怪物
籃球就不同了
除非你遇到新冠整隊需要隔離
不然要打到沒人用是相對要很少
頂多跟某年馬刺一樣全隊傷到墊底選基石
再來你還能透過簽短約來補上球員
賽季末還有大量的自由球員讓你看
不然就是夏季聯盟一堆人拼著簽短約
所以每年各隊大概選秀會兩輪就結束了
選進來的首輪秀幾乎直接就
保證能在nba上到場打球
再來養成系統這一塊
美國球員基礎養成就是高中大學這一塊
就佔據相當大了
NBA籃球養成根本就是直接一軍打
看球團怎麼設定該新人養成計畫而已
基本上nba的發展聯盟已經快20年
但事實上功能還是跟前身NBDL差不多
就是nba遇到球員短缺需要找人頂一下
就方便來這找短期工功能而已
G league設立也是看MLB的
農場優點才建立
但問題運動類別跟傳襲文化別差太遠
籃球的基礎養成基本上在17&18歲就差不多
剩下就是身體強度等跟老天爺有沒有給你更多天花板空間去長去適應
跟是否成為一個的職業球員必須的心身狀態比較重要
重點新秀上場有時間 有位置 有任務設定
休賽季針對缺失改進
根本不會給你浪費時間躺在g league
除非能驗證屠殺G league
也能穩定在nba上場
但根本沒有多少人會在乎能屠殺G league的老球員會值得比球隊選進來的新秀更
值得一個上場機會
另外nba最近也成立了官方g league球隊
就是因為有年輕人覺得我不用靠
ncaa的大賽洗禮來賭一個樂透選秀大合約
反而變成是領個十幾萬美元直接在g league打給球探看這種形式
所以G league幾乎跟養成畫不上等號
美國球員的養成基本上都在基層時期
都達到一定程度.
所以正常球員多少都能銜接到
nba的一軍上場水平
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bust
不過隨著球探跟大量調查評估新秀部門
也比早期降低誤判不少
那這些新秀球員
大概三五年就能看到你能在聯盟打到什麼程度了。與其是養成不如說是修正跟適應以及專項加強。
當然像字母哥這種也是很有感
問題他幾乎是bucks生涯初期給
滿完善的培訓計畫
但是問題來了
台籃要學台棒建二軍?
第一就是有人提到..
棒球起碼都是九年才能FA
籃球我一個球員可能只有三年
我養一養養好跳出去給別人拿去
這豈不是冤大頭?
但其實這個也是能夠調整的
只要砸錢留人或者一些調整方式也可以
不過我的看法是
台灣籃球可能根本沒有球隊
在專職學習養成
所以根本不會有什麼養好出來球員
被人拿走的問題
都是要靠球員本身機運跟自律了
第二. 成立二軍的開銷
這個就是叫你球團老闆幾乎來燒錢沒賺頭
球場 場務 裁判 球員 教練 養成教練 訓練員
訓練基地等等
總不能一個全場40個球員搶籃框練吧?
不是你一軍的開銷乘上2而已..
中間還要加上很多其他的開銷
光是這個二軍長期下來
你看中職每一隻球團背後就是大企業
才能吞下這種開銷
越是經濟能力有限的球團
越難投入沒有收益的項目
反而還更容易收手
兄弟 興農 lamigo 都是用愛打棒球
最後還是沒法支持下去
另外特別談一下裁判..
我們台灣籃球裁判幾乎都是兼職的
你二軍比賽再下去
裁判哪裡找?
再來搞二軍就需要更大量的球員
短期內
你會看到
身材只會更差
體能更差
技術更差
年紀一樣還是大的球員加入
因為再年輕也21歲以外
一年頂多兩位
為了足夠兵源
肯定會找更多前職業球員或類似素人
起碼25歲起
重點幾年選秀你新人都進來夠湊成一隊
結果發現還不如放在一軍養的時候
慢慢就像雞肋一樣
在下面練的怎麼練都無法銜接一軍強度
還不如去找自由球員可能比較便宜
早期中職二軍一開始還是政府有協調的
用國訓跟中職湊出來的
二軍有些球隊根本是虛設..
沒什麼養成效率
所以籃球這邊不如投入提升基層
而且需要球員數又少
慢慢以後新秀球員的平均水準就會提升
這可能還有效多了
現在來說
每年夠看真的一隊選一個就差不多了
剩下第二輪起的能力要登錄都很難
天花板來說年紀都偏大 基礎技術都因為
洋將造成要轉型根本不足以能常上場
(跟中職新人就是這點差異最大
前四輪秀幾乎就有少數人有機會可以上一軍.剩下就是很明顯看到體能身材條件好.上不了一軍但空間年紀時間多.重點都才18歲..)
就像美國nba
與其設立二軍
還不如長遠穩定發展職籃
然後慢慢球員退休下去基層去教導小球員
開枝散葉
開設更多培養有志打球員相關訓練機構或發展聯盟等等
外加職籃跟基層穩定做交流
當然職籃這邊也要從頭都是正確方式傳承
(不要說職業球員怎麼可能教錯的。
中職就有退休球員教高中球員降速球控球
造成當時一批球員完全迷失)
設立二軍沒有好好搞問題也很大
不說璞園(有誰真的明年補上領航猿?)
光是初期中職二軍賽
我看到lamigo兩個土投(正上肩右投)
一個均速125
一個均速133
兩個都滿25歲了
這個要養什麼?
該場球速最快球員叫莊瑋全 最快141km
現在最快141
球團會被唸養成有問題
所以還不如靠職籃發展後慢慢提升基層競爭力
看看美國也幾乎如此
台灣很難去學什麼二軍
台灣基層籃球比較類似美國
但是養二軍青年軍這又偏歐洲體系
但是人家幾乎是14-16歲開始綁
台灣沒法這樣玩
所以目標還是長期持續穩定職籃發展
再配合基層籃球的提升才是正解
不然像現在怎麼吹的基層籃賽明星球員
都被質疑無法跟職業對接
這也不是他們問題
就只是還沒有正確跟經驗提早走上
「職業球員」的course
基層的球員不知道怎麼準備當職業球員
其實台灣一堆球員也都是不夠職業水準
被叫幻神
那是因為台灣籃球已經很久沒有職業球員
也沒有一個導引的方向
就像國王楊敬敏帶陳俊男
兄弟李振昌帶吳俊偉
而現在才開始兩年
這要怎麼下面基層上來如何對接?
(不然你看看隔壁其實不是二軍
養成問題。而是他們基層出來直接一大批
感覺都能直接上職業對接。而且成熟度
技術也不錯。老將們只能抓緊機會上場)
像是黃金世代
他們幾乎就是職業球員範本
但是這些範本後也都大斷層
後面中生代都是差點變成
業餘消極的公務員球員
籃壇就是這樣下沉
幸好陳建州打響起來
否則台灣真的幾乎人可以定義職業籃球
這一點真的要感謝他了
另外真的說UBA擔任養成重擔以外
SBL這個次級聯盟未來的地位
會變成慢慢需要重視
因為他也能兼職養成也能收下還想
挑戰一級職業聯盟的年輕球員
就類似棒球的城市隊
但是目前隊數太少了
應該還要多一點就是
總之二軍可以先不用
先好好發展
但不代表球團可以不用學習養成球員
幻神可以減少
但不是短期內能解決就是
慢慢來吧
台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