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棒籃都看, 籃球從SBL桑德斯緯來獵人開始/棒球從兄弟風神開始
國際賽輸球愛戰這沒問題, 畢竟台灣國球是贏球
但我很不認同國際賽不好=職業賽會漸漸下波 & 為了酸台籃刻意拿棒球/中職來捧打
首先捧中職酸(PLG/T1/SBL) 這點對中職超級不公平, 也對這幾年棒協制度上改變也否認
大家認為的棒球國際賽好就是2013經典 & 2019 世界12強
可問題是前面幾年不論是職棒球團/球員工會/棒協
都針對賽事分級/徵招層級/賽事補助保險隨隊人員/情蒐小組
都有很認真地努力著墨, 先不論哪邊做得好做不好, 或是有無爭議的點
實際上就是方方面面都有完整制度上的改進
要不然可以看2009經典賽那個慘況, 興農牛/LN熊不願被徵招, 旅外相繼退訓
為什麼不願被徵召, 查當時新聞就知道, 球團視球員為資產, 不願出去冒風險受傷
最後旅外也為了養傷相繼退訓, 一句話來說, 就是不信任國家/棒協
輸贏也要扛, 受傷也要自己承擔, 更衰的, 可能機票也要自己加錢升商務
也就是說, 一個國際賽的好壞是需要醞釀的, 而且至少要四五年 (看棒球的2009~2013)
那麼反推台籃, 職籃一個兩年/一個一年, 球員工會不到半年, 籃協歸化不到一年
上一次黃金世代2013亞錦賽贏中國, 最終第四收盤, 至今已九年
這九年是最近這一兩年才有對應棒球有相對的團體(職業聯盟/球員工會)
首先我國籃球有針對國際賽事分級嗎, 什麼賽該由職籃出人, 什麼賽派業餘/UBA
目前看起來 並沒有, 比較像是有誰招誰, 當然近一兩年有疫情影響
但我悲觀認為就算沒疫情, 可能結果還是有誰招誰
黃金世代就我的觀看, 我還會給一個稱號就是操勞世代
SBL打完接瓊斯盃, 若有錦標賽or世界盃or亞洲盃再接著打
這樣的徵招模式誰會願意, 尤其棒球這幾年已經有示範分級
更會讓球員更注重自己的權益, 還不用講到籃協保險防護員的幫忙, 工會監督
這些都沒有, 因為一切都是這一兩年才有的
拿棒球的豐功偉業來貶低籃球, 除非是刻意來戰的
要不然真的很抹煞棒球為了這些好成績做了很多前置作業, 不單單是球員素質而已
我們當然可以說, 這批球員打得很差, 誰誰誰很鳥
但過度延伸說要對職業聯盟質疑生氣, 我覺得都太過了
難道要因為國際賽成績當成是職業聯盟與否的依據嗎
國際賽成績當然很重要, 畢竟台灣國球就是贏球, 就是喜歡看打贏別的國家
不論是什麼民族因素/國家情感, 事實上成績很重要
但真的會影響職業聯盟的發展嗎, 不認為, 可能是一個小小因素
甚至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有人說 "阿, 棒球就是13年經典賽起飛的" 國際賽很重要
這種就是雲球迷, 忽略了12年LAMIGO去完韓國職棒大賽帶回來的猿風加油
忽略了義大犀牛請來了曼尼, 只用國際賽成績好輕輕帶過, 一點也不尊重努力的從業人員
職業運動所要專注的是產業上的升級, 進而帶動可以信賴的穩定獲利
有獲利就會有人願意再投資, 不論是資方還是球員本身
池做大, 參與的人變多, 自然正向發展一定是指數上升
若真國際賽成績真的重要, 21年奧運後還有誰關注舉重/柔道等奪牌項目
可能桌/羽/高爾夫/射箭因為最近MOD體育頻道都有轉播可能還會知道
但實際上參與整個產業的人還是偏少
因為成績好壞並不直接等於職業上的好壞, 很明白就是這樣
當然也有一部分質疑說, PLG/T1現在好, 就跟當時SBL前面一樣
但是事實上如此嗎, SBL並沒有產業化/在地化, 就連行銷都可能只有單一台啤
戰績可能就達欣/裕隆/璞園, 過了之後沒有留下什麼
但現在看起來的職業聯盟, 是有打算往"長期且穩定獲利"的方式經營
這樣還會質疑若干年後不會有一個正向發展嗎
其實我對於台灣籃球是有信心的, 因為目前看起來所有的團體/制度都有要逐漸形成
可以覺得慢/做得少, 但不用多說肯定是比13年的SBL籃協時代還多
那麼可以樂觀的說, 也許那樣的環境都可以長出黃金世代
後來的這些正向營利長期經營的模式, 更可以長出更健康更有制度的黃金世代
總之, 事情要看長期的, 拿短短幾年來看, 真的短視, 且忽略成功的人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