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籃球賽誰跟你雖敗猶榮?談中華隊贏的方法
作者:陶帥運動talk
2022/07/18
中華隊繼世界盃後,又再次於亞洲盃 #雖敗猶榮。
初賽一勝二敗後,複賽最後被零秒絕殺逆轉敗給了約旦。這次相較於墨爾本的世界盃,
中華健兒比賽過程與結果倒沒那麼糟,比方說面對中國的高塔群,我們還能在第三節打
出快超車的競爭性,但最後仍以80:95輸球結束,以比賽態度而言,球迷是能接受的。
筆者看後續球迷留言,包括劉錚若上場,也許結果不同,或是職籃派那個中鋒,我們就會
更有禁區制衡力等等。然後一堆討論後,總是會看到些鼓勵留言,相信今晚與約旦的比賽
,應該更會有如此留言。如官方很喜歡表示 #球員教練都盡力了,#雖敗猶榮 云云
盡力說必須打上問號,台灣真的有使盡全力嗎?試問,組隊一開始主事者有沒有盡力協調
多方,去招募最優秀球員?如果本屆亞洲盃我們真的派出最佳12個人,去比國際賽,然後
全力拚搏後落敗,這才是盡力。
國際賽沒人要雖敗猶榮,贏是國際運動競技唯一真理
一般在教育賽事,比方說學校班際籃球賽,常聽到體育老師或導師,對自己任教班級用上
#雖敗猶榮。教育體系這句話最好用與最安全,畢竟我們不想傷害學生心靈,關於弱肉強
食社會現實,特別這個時代強調學生權利與尊嚴,說得太重可是很容易被投訴,重點是沒
人想聽實話,而每一個人都想當好人並心地善良。
但國際賽,面對自己培養出的國手,我們還要跟他們像與小朋友說,辛苦了,您雖敗猶榮
?國手們可不是笨蛋,他們當然也很拚,他們也只想贏。
說到底,雖敗猶榮,只是自我安慰語言,國際賽沒有雖敗猶榮這件事。
我們長期被對岸打壓,國際場合不能掛國旗,飛機一天到晚在我們周圍飛,已經夠悶了,
如果能用無煙硝戰火的方式,在國際賽事直接KO對方,那是不是整個驕傲就爆表?國手們
清楚的知道,國際賽就是國家的運動外交戰場,爭面子更是要裡子,必須想盡各種方法,
贏下球!
想想戴資穎的世界球后,羽球台灣男雙組合「麟洋配」2021東京奧運男子雙打金牌戰,
擊敗中國組合。更不用說台灣舉重女神郭婞淳世界等級的宰制力。以本次亞洲盃來看,
中國很顯然就有輸不得台灣的壓力,如果我們能在國際運動場合持續打敗對手,這才是
真正的愛台灣。
台灣島內籃球很熱鬧
筆者之前寫的文章 (見 籃球迷您必須感到憤怒! 為什麼中華隊出國比賽可以輸得如
此難堪?),留言區獲得不少批評指教,非常的感謝,但也是我想拋磚引玉之處,我希望
大家能關切是項議題:
籃球在台灣是最受歡迎主流運動,全國各地籃框、到籃球場多到爆炸,籃球運動人口可說
各項運動最多,我們甚至有三個職籃。但,我們國際賽的成績卻不怎麼樣,這倒底是如何
改善?
從各個指標與現象上,台灣確實花了很多心力在投資籃球人才,比方說,教育部為了學生
籃球發展,每年HBL決賽弄得很盛大,現在連UBA也很有聲有色,每年上半年三月,大家都
想擠去小巨蛋看總冠軍比賽。
這兩年職籃也搞得超熱鬧,拿今年PLG總冠軍系列來看,富邦勇士與新竹攻城獅每場都座
無虛席,一整個台灣籃球文藝復興之感。曾經我有將HBL決賽拿給國外一位澳洲籃球教練
看,他驚嚇到影片中的現場盛況,他說他們國家沒有將學生聯賽弄得如此盛大。
或許未必恰當,但我很想將韓國演藝圈類比進來。
韓國的綜藝圈,無論是歌手、偶像團體到電視劇,因為韓國內部就已經超級競爭激烈,
因此能突圍到國際等級,已經是強中之強,甚至可以到奧斯卡跟他國一爭高下。
我很納悶,為什麼我們看起來很熱衷辦理一些很熱鬧國內賽事,規模都弄得很大,然後
每一個參與的人都極度投入,但,當我們自己島內競爭如此競烈,大家都爭向上位,但
這樣的積極拚搏,卻沒有轉換或兌現到國際水平的技術與成就?
是純粹先天不足問題嗎?
亞洲人籃球要贏不容易,但我們還是有很多策略與方法
籃球本身的專項特性,凸顯體格與人種的差異性。黃種人沒辦法短時間進化成有黑人球員
爆發性、或歐美的高大骨架,這是先天基因的不同。
當基因問題短期無法解決,只能找即戰力幫忙,也就是歸化球員。
多數國家過去開始採用歸化球員,以俾能跟歐美球員一爭高下。最近七六人當家中鋒
Joel Embiid 傳出歸化法國、將為法國出征,如果連法國這樣的籃球強國都能有規劃球員
,我們當然更不用客氣。
台灣在數年前Quicy Davis開始,收到不錯成效,在當時黃金世代,成功擊敗了中國。
全球化下的國際趨勢,歸化球員這件事我們必須繼續刻意作,而且要招募的非常用力。
我們不是在談2030雙語願景嗎?運動領域最好的雙語策略就是引進好球員進入台灣,不僅
提升語言與文化多樣性,更能提升運動力。
人才引進外,我同時注意到外籍教練的語言溝通問題,這是一個長期現象,但我認為是
一個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亞洲盃中華隊Parker教練每次叫停與球員溝通時,身旁一個女性工作人員,會同步翻譯
教練的指示與想法,這部分我不是很認同。
我曾經研究外籍菁英教練,比方說澳洲招聘中教練到奧運代表隊擔任總教練,澳洲人不會
安排翻譯給他們,澳洲是直接要求教練用他們的官方語言跟選手與相關工作人員互動、
合作溝通。
2011年我在布里斯本做研究時,當時花了一年在澳洲人的訓練基地觀察,確實看到外籍
教練,無論是中國籍、墨西哥級, 在訓練場地就是一律透過用英文溝通。我期間訪談
教練與行政人員,問到語言的部分,澳洲行政人員認為教練使用當地語言,是一種入境
隨俗,也能對選手技術層次外,另一層文化與系統的理解。
就澳洲個案來看,他們有求於外人,透過優渥薪水,甚至給身份,但他們並不會放棄自己
的一些堅持。如果你去看澳洲的運動發展,這份語言堅持,仍然帶給他們成績的進步。
我覺得這個部分對台灣是一種參考,或許我們應該對外籍教練到球員,都應該請他們學
中文,畢竟,真正上場比賽的是球員,他們需要用最快方式與教練溝通,而中文當然是
最大的公約數。
我們真的不用對外來和尚無限上綱的禮遇,有些該堅持還是要堅持,場上場下的溝通,
主事者必須要求外籍教練學中文、用中文、講中文,這本來就是他們專業發展重要的
一部分。
外籍運動人才外,我們當然還有很多策略可以做,包括精準化訓練等。其中,我特別想要
拿 Stephen Curry作例子,他在眾多高大與天賦驚人的NBA戰場上,能用技術與巡弋飛彈
般的外線打下總冠軍,證明技術面與外線仍能對籃球比賽產生決定性的結果。或許台灣在
考慮仿效日韓的快速球風外,也可以去思考Curry體系對於台灣籃球的可能。
籃協到各職業球團不能只考慮自己,必須找出國際賽共識,最關鍵要走出去
任何籃協或職業球團的主事者,都應該跳出本位,考慮台灣長期的籃球發展並顧全大局。
事實上,過去台灣的職籃被許多球迷譏笑為髮膠聯盟,或是現在部分職籃被稱為自High
聯盟,不是沒有道理。或許我們的舞台搭建的很好,加上媒體助瀾,行銷也做得很成功,
但這是局部性的自我感覺良好。如果台灣籃球持續在國際賽吃敗仗,連鎖的效應會影響到
國內的球迷進場與票房,是職業球團必須嚴肅思考的部分。
球員當然是各隊寶貴資產,但各職業球隊真的要適度放下保護主義。
放眼各國,各國都是派最好球員去國際舞台,為的就是爭一口氣!
美國 NBA為了世界盃、為了奧運,都會努力協調、派出最好球星應戰,動心起念就是國家
認同與榮譽感。當我們最主要的國際賽事是亞洲盃,當然就要派最強的球員,去跟亞洲國
家一爭高下,這沒甚麼好爭論的。
台灣如果無法整合派出最佳球員打國際賽,這對籃球迷是一種不完整的付出,或說感情
欺騙。球迷不是笨蛋,有深度的球迷,不會單純滿足於國內的行銷、聲光效果、或是大
跳熱舞的showgilrs。
過去的清朝、或夜郎、與無數隻的青蛙,因為自我滿足,慢慢偏離世界的中心舞台,台灣
籃球有甚麼特別、宣稱不會走到一樣的路?過去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如果職籃格局不能
放大,只顧著資本市場,或自身利益,很有可能會重導過去 CBA興起到衰弱的過程。當
各國都會派強隊出來打,台灣請務必最強的走出去、跟別人最強的打,不斷動態知道自己
在世界的真正位置,輸贏都是一種確認,然後回來、再努力、再加油。
本篇說的很直白,相信會得罪一些即得利益者,但相信我,如果台灣籃球界能上下一心,
島內持續創造精彩籃球賽事,對外則用最好的人員與本事去國際賽爭取佳績,球迷會真正
的認同,票房與喝采會不請自來。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9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