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喵迷
我認為Q不應該算洋將, 但也不是本土, 在FIBA眼中, 他就是歸化
因此我認為職業籃球聯盟要做的, 其實就是以FIBA為基底去設立規範
Q即便有中華民國國籍, 在國際賽, 他就是歸化, 倘若是本土, 那他不會被限制名額
所以建立一個有信賴的規範, 才是職業聯盟要去做的
不是很喜歡第一年那種說法 "考量Q的付出" "這是一個特例"
NO~ 成熟的組織, 應該要避免特例, 寧願Rule有瑕疵, 要修正
但規範就是規範, 有特例, 就會有人去抱怨, 因為特例就是人設的"不公平"
但是歸化球員, 本質上, 還是希望他是服務國家隊為主, 再來是聯盟, 最後才是球團
要不然歸化就沒有意義, 因此還是要設立一些門檻, 讓聯盟可以接受他是歸化而非洋將
可是若拿"戰績"當依據實在不公平, 比賽年份不同, 對手不同, 隊友也不一樣
不能因為"曾經打敗過中國隊" "曾經拿過好名次" "A歸化好像比B歸化還強"
這種看似有KPI, 但其實比較基準天差地遠
畢竟籃球是團體運動, 用單一成績方式去評斷歸化球員價值, 是不公平, 也失真
因此建議, 採用複數條件取一達成之後, 就可以正式從洋將轉歸化名單
建議聯盟解法應該是
1.每隊應僅可註冊1歸化球員, 歸化球員不受洋將四節七人次之影響
2.聯盟歸化球員資格承認需要以下幾個條件則一達成即可
2-1 從歸化球員身分起計算7年時間 (這邊的數字or時間皆舉例)
2-2 從歸化球員身分起打P+聯盟滿4球季, 登入上場超過1/2即算滿1球季
2-3 歸化球員參與中華隊賽事, 滿5積分 (世界盃3/亞洲盃2/東亞盃1/瓊斯盃0.5分)
3.若歸化球員並無滿足上述2-1,2-2,2-3任一條件, 即視為洋將
筆者認為, 初步的規範應該要是能解套Q, 並卡住阿先生, 至少PLG 第三季這樣
原因是, 若因此將阿先生也承認歸化, 不受洋將限制
那其實就會更引發其他球隊更不想有"制度"
目的在於有制度的形成, 讓球團可以去遵守; 而非無制度然後都開特例
特例再特例, 就有失公平了
那卡住阿先生是否對於喵隊不公平, 那倒不見得, 因為終於有對阿先生解套的規則了
這樣也可以促使阿先生滿足條件之一, 有個依據
與其吵Q是本土, Q是台灣人, 倒不如就因此這樣建立一個制度
未來頂多就是為制度內的年限數字去討論, 而不再是特例討論, 這樣才會是健康的聯盟
有了歸化球員的制度, 才更有可能像中華職棒那樣, 再去承認洋將/華裔/外生年資轉本土
畢竟洋將變本土這件事, 中華職棒也是要討論很久, 那麼籃球更應該未雨綢繆
遲早要面對這個課題
那既然要面對, 何不現在先針對比較簡單的歸化球員設立規則呢 ?
歸化本來就是好意, 讓各國比賽更刺激, 對國家對來說, 越多歸化球員
也可以隨著不同陣容, 不同盃賽, 選擇訓練默契好的歸化球員
因此職業聯盟若有詳細的規範, 就可以讓其他球團, 也會想盡辦法也弄個歸化球員
這樣才會對國家籃壇有正向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