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P+擬新增「新本土球員」至規章裡,若此身分不受洋將節次影響,其他規章
不變的情況下,4節7人次(前三節至多2人次,第四節至多1人次)加上華裔/外籍
生,最極端的情況下可以出現:
Q1-3: 2洋、1外籍生、1華裔、1新本土 (可以不是本土球員)
Q4: 1洋、1外籍生、1華裔、1新本土、1本土 (僅需放1本土)
從這個結構來看,要擊敗P+強隊,本土球員不再是主角,反而是外籍生與歸化的
「新本土球員」。本土球員可以完全淪為調節體能的功能性球員,類似當初中國
CBA實行4節8人次加上亞外(不上場限制)時,弱隊本土就是過半場、送球、等三分
的狀況。
我認為外籍生在台灣職籃目前雖不溫不火,但幾年後可能會很搶戲。甚至華裔球員
(有血統、16後有台灣護照)大家都不要了,只要外籍生。不知道這對本土球員是好
是壞?或許在三聯盟時代,這樣可以篩選掉「不合格」的本土球員,但長遠來講,
廝殺過後剩下1職籃,8-10隊,「不合格」的本土減少後,「外籍生」就真的是剝奪
本土球員的機會了。說真的歸化就是「錢」的問題,外籍生幫助應該有限?
題外話
我知道大家對於夢想家華裔球員多少有一些想法,但T1聯盟對於他們認定是第三類
,等於像是張文平、沃克、錢肯尼在T1都要跟洋將分時間,在可以登錄三洋的情況
下,T1大概也沒有這些16歲後拿台灣護照的華裔球員的份了。
大家怎麼看這發展?
有網友留言提醒,P+一隊可2華裔但不可2外籍生,有修改內文,不好意思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