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籃職業隊大通膨時代也過了兩年,p+三年,一葉知秋,現在大概能歸納出一些趨勢了。
這麼多隊,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
1.從球員待遇和舞台的角度: 絕對是好事。
兩個職業盃賽,十幾隊,各種年薪破百的待遇,三四百以上的也大有人在(不是臆測,某些
球團有公佈薪資)。有待遇、有舞台,自然球員的量就會起來。
2.從國際賽成績的角度: 目前看起來是壞事。
球員數量變多,但質量反而往下掉,你能想像我們竟然連後衛都搬不上檯面了,傷退的扛哥
和韋翰也都算中生代,新生代後衛整個看不到能接棒的態勢,都run 了三年了,還在試和驗
貨的階段。
3.從籃協領導階層的角度:表面風光,實際國際賽難施手腳。
以前資源少,國際賽對球員和教練身價的提升幫助較大。現在滿地資源,國際賽反正變成「
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苦差事,現在帶國家隊的教練並沒有實際職業隊總教練執教的經歷
。
總體來說,現在這現象,還是偏整體大格局
規劃的問題,國際成績如何跟國內聯賽產業結合起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