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中華職籃六隊的年代
95-96 跟 97-98 是一季打50場
96-97 是 一季60場
不管怎樣,都比現在的兩聯盟單季30或40場多。
就拿60場來看,約是NBA 82場的74%。
其實跟中職與MLB的比例差不多,120/162(73%)
因為你要把比賽場次增加,比賽打的多就會進步。
CBA當年在封館前,平均一隊一週要打3場左右,這競爭力肯定比現在的籃球高。
97年東亞運金牌,韓國還嚇到台灣的球員怎麼這麼耐撞,
因為都是在CBA年代被洋將撞出來的。
你比賽打的多,被洋將打爛了,
有意識的球員就會去自我要求提升,變成一個正向循環啊。
至於球員上夜店?你看有人在嘴HARDEN上夜店嗎?
你實力夠強,領高薪,成績好,誰管你私生活?
不過場次多,就會增加球隊營運成本,這恐怕是現在兩聯盟多數球隊擔心的吧。
畢竟目前有大資本經營的大概就是中信、富邦跟台新(暫時觀望),
國王是台塑王家經營,但家族資本跟前述提到的金控等級資本還是有差。
把場次拉高,或許兩聯盟的合併就會有進展吧(因為會有人退出不玩)
不過萬事起頭難,當年中職也是有一年只打90場的年代,被酸假日聯盟。
(90/162)至少還有一半,30場跟82場比,真的連一半都沒有。
以台灣的籃球環境,應該是本事拉到一年打60場的,不然真的跟SBL沒差多少啦,
※ 引述《joejoe14758 (噓文也可以很溫柔)》之銘言:
: 安安 大家好
: 不管是P+還是T1單就職業隊伍來說似乎比賽頻率都有點太低了
: 有時候閒的時候一週都沒有比賽 忙的時候頂多一週back to back
: 但是在就算一週兩場的情況下 主力+洋將上去頂一頂也就過去了
: 板凳球員幾乎沒機會上場練 冰就了也就爛了
: 然後這些爛球員再上場拖垮整個聯賽強度 這現象整個惡性循環
: 所以想討論一個職業隊伍一週要比幾場比賽才是恰當的呢?
: 討論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