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強啟示錄/棒球的光、籃球的影 台灣人愛棒球還是愛「贏球」?
文/廖聿偉
2024-11-27 12:15:36|2024-11-27 12:20:13
世界棒球12強落幕,台灣登上世界第一,也在2024年尾聲再度掀起體壇熱潮。近年台灣體育蓬勃發展,加上巴黎奧運,政府光是今年就已兩度派遣戰鬥機迎台灣英雄歸國。12強棒球金盃讓台灣人自豪、驕傲,但風光背後,台灣有更多的體育項目、運動員需要被關注,我們如何培養更多的台灣之光?
你知道中華棒球隊奮戰棒球12強時,台灣男籃也在國際賽奮戰嗎?籃球在台灣是參與人口最多的運動項目之一,但近年來籃壇的國際表現卻不盡人意。根據最新的FIBA世界排名,台灣男籃已滑落至世界第83名,亞洲更早就跌出前10,目前僅排第17名,甚至還落後於關島與印尼等國。對比棒球在12強賽奪冠後的國際聚光燈,籃球的失落令人遺憾,特別是在亞洲盃資格賽中慘敗給紐西蘭,更讓球迷對國際賽的期待一再落空。
棒球的光芒,籃球的影子
棒球在12強賽上的成功掀起全民熱潮,每場比賽都牽動人心;反觀籃球,亞洲盃資格賽卻關注度低迷,甚至未被大多數球迷提及。難道台灣球迷愛的不是運動,而是勝利?當棒球在國際賽場上擊敗強敵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籃球卻陷入排名倒退、籃板失守的困局,台灣籃壇需要的不僅是努力,更需要贏球來喚回球迷的信心。
為何棒球可以奪冠?籃球卻持續下探?其問題層面很廣。先回顧本屆棒球12強,台灣以中華職棒為主體陣容出賽,不再倚靠旅外打天下,反而產生極強的凝聚力,同時也反映中職6隊規模發展更健全,職棒競爭力提升等良性循環,成績也直接反映在國際上。
反觀台灣籃壇近年迎來「最好的年代」,職籃蓬勃發展,隊數一度爆增至12隊,甚至加上SBL,還曾擁有17隊的「榮景」,但國際賽成績卻大幅下滑,2021年台灣還能擠進亞洲前10,如今已經快跌出20名,競爭力不足成為一大原因。
儘管P.LEAGUE+與T1聯盟陸續成立,乃至於如今7隊規模的TPBL,但球員過度分散,各聯盟之間缺乏合作、交流,導致整體競爭力下降。當國際賽來臨,必須仰賴旅外球員臨時拼湊陣容,難以在高強度比賽中展現化學效應。
中華隊目前的主要陣容以旅外球員為核心,包括阿巴西、曾祥鈞、陳盈駿、林庭謙和劉錚等人。然而,這些球員多在海外效力,與本土球員的磨合在短期國際賽中困難重重。莫忘台灣籃壇「高光時刻」,台灣在亞錦賽擊潰中國,當時靠的正是SBL培養出的頂尖本土球員,搭配歸化洋將Q.戴維斯。
相比之下,棒球的成功來自穩健的職業聯賽發展。今年中華職棒新增至六隊,市場結構日趨完善,成為中華隊奪冠的堅實基礎。
跟上世界籃球浪潮 提升國家隊實力
另外,台灣籃球要如何快速跟上世界潮流,也成為能否找回競爭力的關鍵。歸化洋將是現今國際籃壇提升實力的主要策略,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等亞洲列強,皆有高水平的歸化洋將坐鎮,甚至多達數人。
台灣自Q.Davis後,在歸化洋將選擇上始終未能找到理想解答。曾嘗試引入的阿提諾與本土球員化學效應不足,而現役歸化球員高柏鎧在亞洲盃對抗紐西蘭時,也未能展現出關鍵影響力,導致台灣禁區問題始終無解。
目前,台灣需要積極探索第二位、第三位合適的歸化洋將,不僅是球技的補強,更需要能與本土球員形成戰術互補。若能將職籃外援的居留年限與身份政策優化,或利用外籍生培養長期人才,未來或許能建立穩定的歸化洋將體系。
基層籃球的根本問題
台灣籃球人才的培養結構性問題長期存在。HBL與UBA作為青訓體系的重要平台,雖然不斷湧現未來之星,但競爭力與對抗性依舊不足。優秀選手集中於少數學校,尤其以北部為主,導致資源分配不均,難以形成全面的人才庫。
此外,台灣籃球長期偏重後衛,卻缺乏高大的鋒線與內線球員。190公分的選手常被迫擔任中鋒,導致整體球員發展趨於單一化。而亞洲籃壇,如日本的渡邊雄太與韓國的許勳,則展現了高後衛與全能鋒線的發展趨勢。要改變這一局面,必須在青訓階段建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讓球員能根據國際籃壇需求進行多元發展。
原文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59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