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主要是從限時繞圈賽,比賽之後延伸出來的花絮(爛尾),說一些自己的觀察。
限時繞圈賽相關報導
https://www.ltsports.com.tw/other/cycling/123220-2017-05-20-15-10-20
http://cyclingtime.com/tw/documents/7870.html
限時繞圈賽,主要是近年的公路車比賽路權難以申請,很多優秀車手沒有舞台。
於是公路車選手們,自發性地舉辦了這個比賽。
我們常見的自行車國手,是主要的發起人。
台灣自行車國手,以高雄左訓中心為基地,這些選手大部分都受MERIDA美利達照顧。
限時繞圈賽,也就由MERIDA美利達作為主要冠名廠商。
這次比賽有個獎勵很吸引人.....
前2名選手可獲得美利達自行車提供之歐洲「Team COLPACK」車隊之暑期賽事實習機會,
美利達將提供全程機票食宿,及美利達車隊級裝備贊助。
=====前因先講完=====
這次限時繞圈賽的比賽成績結果
1.徐暄評(台中前勁車隊)
2.王家豪(高雄林園Dizo車隊)
3.陳建州(台中前勁車隊)
理論上,前兩名可以去參加美利達提供的歐洲車隊之暑期賽事實習。
而第一名的徐暄評選手(台中前勁車隊),卻放棄了這個機會,由第三名遞補。
原因是,徐暄評選手的合約部分,有違約金的問題。
台中前勁車隊,目前使用的車架,是台灣捷安特所贊助。
所以弔詭的就來了.....
受GIANT捷安特車架贊助的選手,去贏得了MERIDA美利達贊助的比賽。
而且,還要去歐洲MERIDA美利達贊助的車隊實習,使用MERIDA美利達贊助的裝備。
講到這邊,不覺得哪邊怪怪的嗎?
=====這邊講個人對兩大牌的觀察=====
坦白說,我個人對這幾年MERIDA美利達的行銷是比較欣賞的。
確實有聽說,前幾年MERIDA美利達的高層有變動後,對於行銷預算給得比較大方。
MERIDA美利達杯,口碑也很好,還參與了電影破風的贊助。
那捷安特呢?
從早期的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近年的UBIKE.....
當然少不了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盃賽捷安特盃,捷安特一直有在推廣。
(巨大是台灣捷安特的母公司,負責生產與製造。
台灣捷安特負責台灣地區的銷售,還有當地行銷。)
當大家覺得捷安特做的不好時,不妨想看看是做得不夠好,還是做不好?
我一直認為,行銷和贊助,這個不是立即有效果的。
一個品牌的塑造,企業文化的產生,都需要長期的觀察與努力。
巨大和捷安特本來就是一個以工廠思維導向的公司。
40年多年前,從代工廠起家。
因主要客戶抽單,開始了自有品牌之路。
但其本質,就是工廠思維。台灣工廠最會的就是,壓低成本,要看到效果。
偏偏,在行銷和贊助,沒辦法有立即的成果。
這也就是台灣企業大部分的問題,行銷和贊助,淪為一種作業形式。
一定會丟預算下去,高層要看成果.....
成果沒有反應業績,高層覺得花錢沒效果.....越不想花錢,但還是要花。
最後在一種好像花的沒有很甘願的狀況下,效果更差。
從我出社會後,看過很多對自行車有熱情的人加入的台灣捷安特。
但很好笑的是,最後都會離開。
很大的原因是,台灣捷安特的企業文化,並不是真的對騎車這件事情有熱情。
(其實台灣的整體自行車業,騎車風氣一直都很差,
真的會因為騎車感到快樂的人,也沒有很多)
對騎車沒熱情,也不夠了解,要行銷的很好,也很困難。
=====怎麼來看待這次的事件?=====
我們已經了解到,工廠思維下,商業利益導向下。
必須讓贊助商,能夠看到立即的效果,這樣才會讓贊助商乖乖掏出錢來。
所以當贊助商看到,自己贊助的選手,在合約期間,被其他車隊給贊助.....
這個會讓本來的贊助商感到損失,這個真的很難忍。
這時候,若單純站在某個角度去批評任何一方,不管是批評選手還是贊助商,
最後都變成了雙輸,沒有人得利。
這只會讓贊助商,更不願意提供資源。選手更難拿到資源,投入比賽。
贊助是商業行為,互蒙其利才是正面的循環。
以這次事件來說,分成兩個階段.....
1.GIANT捷安特車架贊助的選手,去贏得了MERIDA美利達贊助的比賽。
2.去歐洲MERIDA美利達贊助的車隊實習,使用MERIDA美利達贊助的裝備。
第一階段,事實上還蠻常見的。
每個比賽,都會有很多贊助廠商。
也不見得都是自家選手能贏得自己贊助的比賽。
但以兩大牌來說(捷安特和美利達),以往台灣的慣例是,兩大牌不會刻意去踩對方的場。
你不太容易看到捷安特盃,會有美利達主要贊助的車隊去拚牌。
或是在美利達杯,看到捷安特的贊助選手去搶牌。
這個是不成文的默契,別人的主場,給點面子。
我確實有見過,明明被捷安特贊助的選手,用個人名義去參加美利達盃。
也就是要避嫌,不要搞得太明顯。
當然可以說,這樣兩大牌的氣度不夠,但話說回來,給主人面子,不也是美德?
第二階段。
GIANT捷安特車架贊助的選手,
去歐洲MERIDA美利達贊助的車隊實習,使用MERIDA美利達贊助的裝備。
這個爭議就很大了。
首先合約部分,因為沒有人實際看過合約,我們先保留這部分。
違約,就不用說了,當初要簽約,有得必有失。
若是合約沒有載明,沒有規範的這麼詳細呢?
這邊還是回到前面所說的,捷安特基本上是個工廠思維的公司。
贊助沒有什麼立即效果,但不能讓他們感到損失。
今天處理這件事情,先罵捷安特,事情就輸7成了。
重點是,不能讓贊助商有損失的感覺。
怎麼做?
很簡單,首先這個全額贊助的實習機會很稀有。
捷安特不用自己出錢,就有人送選手出國。
(還是主要競爭對手花錢,超爽DER,削弱對方.....XD)
我會建議,選手在完成這個實習後,到捷安特對總公司所有人做簡報。
把這段期間的見聞,歐陸職業隊的優點,全部提供給捷安特。
再來就是,針對這段期間使用競爭對手的裝備,
一一比較其優缺點,作為將來研發參考的重要依據。
(這是一個光明正大臥底學習的好機會,超完美商業間諜)
稍微有一點計算能力的人,我想都能理解這些好處。
這樣贊助商雖然表面上沒面子,
贊助選手被別人贊助走,但可以不花錢就得到競爭對手的資訊。
選手,除了得到出國的經驗,在必須向母隊和原贊助商報告下,會更有壓力動力去學習。
回國後的報告,也是訓練運動員除了運動之外的專長。
襪操,根本就雙贏,幹嘛把事情搞得這麼難看??
=====贊助是互蒙其利=====
在任何職業運動中,贊助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NIKE的贊助選手,去穿其他牌子的鞋子,這種白目的事情應該不會有人做。
回到自行車這個運動,以台灣來說,台灣並沒有什麼真正的車廠廠隊。
主要贊助商,次要贊助商,拉贊助很辛苦,總不好意思得罪。
基本的倫理要有,經營贊助商關係,本來就是很重要的一環。
台灣自行車廠,長期無法從贊助選手中得到很好的回饋,
這點真的是讓車廠難以再投入資源的重點。
選手除的騎車的本業外,能否替贊助廠商多爭取曝光,發揮品牌價值,也是選手的課題。
台灣的運動行銷市場,職業運動,這些環境確實不成熟。
不管是廠商的行銷,被贊助的車隊和選手,真的都要多加油。
當然,看好戲的鄉民,你們若能有更好的觀念,更能幫助這個市場進步。
那種常常在謾罵,製造衝突,讓整個市場雙輸的文章,真的就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