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新概念的城市科技要進到台灣,看了實在心有戚戚焉
回想起來,其實當初ubike剛在台北開始推的時候,那時候也是一個民眾很陌生、很新穎
的概念
推ubike其中一個核心理念就是讓民眾有一個介於走路跟交通工具之間的代步工具
但剛開始時所有人都有同樣的疑慮,要拿來代步的條件就是夠方便,要車的時候有車、要
停的時候能停
幾年前的時候,
「城市中每幾百公尺就有一個ubike站停著幾十台單車」這個概念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又
不是傻子,這樣豈不是要好幾萬台單車,
剛開始,想要騎ubike還得特定去查好到底哪裡找得到車,特地去等才騎得到,跟代步完
全扯不上邊
但現在雙北市區許多通勤族、學生來說,這已經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城市短程配備了
這件事情怎麼辦到的?
這就是一個政策推動的影響力了,政府的態度其實是足以影響所有人共同的生活習慣,
當政府在各捷運站、學校、鬧區、住宅街道、辦公大樓...都劃地設站、提供鉅額預算當
後盾去推廣;
城市主要幹道縮減車道,增設自行車道、陸橋重新劃分外側車道與人行道,增設自行車道
;
景點、河堤規劃以自行車機動力為主的遊憩路線..........等
雖然能做的還有很多,但的確漸漸讓民眾的生活跟移動習慣開始改變。
無論是新科技還是新概念,政府對城市的規劃其實才是幕後影響國家發展與生活的操刀手
,看ubike的崛起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至於政府到底投注了多少心血資源跟錢在ubike裡面,大家不會注意到,恐怕很多人還以
為ubike是政府的公家單位勒
因為跟ubike為大家帶來實際的生活便利性比起來,背後的利益與我們政府的政策推動其
實是互利共生的關係,
不過,推動腳踏車政策很好,但合理性跟底線在哪裡?
ubike到底讓某群人拿走了多少利益、明明同樣關於繳稅,為什麼Uber不行,ubike不但政
府幫忙規避還反倒可以跟政府拿錢?
大家都注意到前瞻基礎建設的那個軌道建設會讓某某包商爽賺,其實ubike也是一樣的道
理..............
但這個問題有點敏感,真的要是把我知道的說出來,我大概就要被查水表麥當勞歡樂送了
有機會再談吧
再來回到主題,這個obike跟ubike最大的不同,一個有設站,一個沒有
設站的優點是易於管理,不設站的優點是普及率跟機動力,
現在obike就這樣貿然進場台灣會不會有問題?當然有問題,車要停哪?
有劃設自行車停車區的時候要依順序停放,沒劃設的地方可以停在機車停車格。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第131條>
亂停開罰單的問題,罰單開騎的人就好了,但如果能好好停的話,誰會想要亂停?
台北市的機車位有夠難找,越常去的地方越擠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柯文哲的解決方法就是使用者付費,這的確是一定程度的解決了永遠找不到車位的情況,
但現在要讓單車來跟機車互相排擠,便利性上的本意是否蕩然無存?如果是要錢的位置,
停車費怎麼辦?
誰會為了省15元的捷運費去付20元的停車費
而且台北還是算好的了,台北還找得到單車架這種東西,大部分地方根本沒有那種東西,
不管罰不罰錢,空地停一堆車就是會影響市容
然後,法規是法規,台灣人的觀念就是單車之於腳,沒辦法接受單車停機車車位,這有族
群對抗的隱憂
一切的一切,都是看政府的態度
如果政府用幾年前推ubike那種全面性的力道去推新型態的單車,這些問題都不會是問題
,
甚至,我覺得可以同時將路權混亂、車位混亂的問題一併處理也是一樁美事,
不要說什麼人民素養不好、水準不夠,最美的風景之類的話,
這完全是政府有沒有要去推動的問題,如果政府真心想要推的政策,民眾是可以被教育的
,
君不見就算整節車廂沒人,多的是寧願站著也不坐博愛座的民眾,多的是百貨公司靠右站
的民眾
總而言之我覺得問題不在於這個新東西能不能融入"現階段"的台灣,
而是在於這個東西如果真的流行於未來,是不是我們(國家)希望的城市樣貌、交通型態,
關於這一點我是持樂觀態度的,這東西其實比ubike又更進一步思考了,
相對的,往前邁進一步,就要付出邁進一步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