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修車無人問 第五章 SHIMANO Di2, I-MMX, Direct Mount吊耳以及導輪
SHIMANO Di2
有一次我的案子要完工時,自己雞婆去更新Di2的韌體,更新到一半失敗了,整台車變
磚塊。各位可以自行想像要賠掉多少錢。好在經過一番詢問下,原來e-Tube有後門,
經過特別的程序可以進入,然後重寫韌體進去磚頭。硬體允許的話,也可以灌不同韌體
進去,例如11速韌體灌進10速零件。後來車子有救回來。原本一小時該處理好,拖了
三小時。e-Tube後來經過非常多次的改版,所以後門要嘛取消了要嘛直接是現成功能,
我手邊沒零件可以試,所以不確定。
第一代的Di2 (7970),原廠已經不認帳了,有錢也沒辦法修。雖然我救活過幾顆
RD-7970,不過限制也很多。任何使用7970的車友,萬一車子一壞,要有升級套件的
心理準備。
I-MMX: SHIMANO I-SPEC X SRAM/AVID MATCHMAKER
比起SRAM的MATCHMAKER,SHIMANO的登山車煞變整合I-SPEC,算是比較晚起步,一直
改來改去,相容上也有限制,而且是自己跟自己的相容限制喔。我有收到一顆SAINT 10速
變把是I-SPEC的,苦於個人只用AVID ELIXIR,一直沒辦法裝上車。SHIMANO也沒有推出
單純搭配I-SPEC的鎖環。
https://i.imgur.com/AgDIoLC.jpg
https://i.imgur.com/yjwshzs.jpg
我那時候找了一顆淘汰的SL-MC20,殺肉它的鎖環,裝上車勉強可以用,但是延伸量
太多了,離手指太遠,只騎一次就換掉。
https://i.imgur.com/PVeHcnd.jpg
https://i.imgur.com/qr4lKzn.jpg
網路上有人用SRAM的MATCHMAKER來改裝,我也用了一個MMX來仿製。配合的面並不如
想像那般直接密合,得要進一步加工,後來搭配我的SRAM XX碟煞,我才終於有SAINT變把
可以用,延伸量仍是稍微多了點,但還算可以接受的範圍。Problem Solvers推出的
轉接套件,在那個時後就是沒有Avid/SRAM煞車的對應選項。但現在已經有MisMatch 2.0和
2.2可以選購。
自製Direct Mount吊耳
我的登山車是GIANT ANTHEM X2 2009,那個時後SHIMANO推出SHADOW後變,也衍生出
Direct Mount吊耳的規範。GIANT一直到很多年後才推出改裝的吊耳,但時代已經演化成
142x12mm或148x12mm大輪貫通軸了,我的車不能用。於是我自己做吊耳。
https://i.imgur.com/BOzBNvu.jpg
https://i.imgur.com/dEYF8Lk.jpg
https://i.imgur.com/75hTsmN.jpg
那個時候SHIMANO還沒有公開車架規格書,請託SHIMANO業務或是車廠業務,還得看人
臉色。反正我最後還是挖到規格書了,裡面有DM吊耳的定義。
https://i.imgur.com/JiIg0Ly.jpg
https://i.imgur.com/krax6Ru.jpg
https://i.imgur.com/eZQMJwM.jpg
https://i.imgur.com/AOdTWdW.jpg
https://i.imgur.com/SFqrH4O.jpg
https://i.imgur.com/NdOiKwn.jpg
https://i.imgur.com/jWt3UPy.jpg
https://i.imgur.com/amEVoQH.jpg
其實規格蠻簡單的,45度45度加上一些距離而以,我自己找了鋁的長方形邊料,自己
鑽孔與攻牙,裝上當時的ZEE後變,試騎可以動,但固定方面稍欠改善,越野的震動會讓
整塊吊耳轉開來。後來改良固定方式,改為兩點固定,一點固定在原來的車架孔位,另一
點用快拆定位鎖緊。SHADOW後變其實容忍的範圍非常寬廣,所以吊耳稍微偏一點,B螺絲
就可以調回來。後來一直騎到車子解編,目前存放在板橋。
現在兩S都公開車架規格書了,如果有修不好的問題,車架規格書可以當作照妖鏡一樣
使用。
偏心導輪
由於自己的公路車改裝單盤,飛輪改36T,我的十速SHIMANO短腿公路後變,雖然
包容量足夠但是本體連桿差太多,上導輪差一點點的間隙。
參考了WolfTooth的偏心後變下腿,我發現早期的SRAM導輪,是兩孔固定。若拿來改我的
SHIMANO後變,可以增加約5mm的偏移量。我後來找到BBB的通用導輪。裝上去後改善了
上導輪在36T的雜音。鏈條方面會要求長度要很準,只能大對大+2。目前仍在我的車上。
下集開始會是最後的主題:SHIMANO S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