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含任何具參考性的技術內容及結論
觀看前請審酌]
我騎車到目前為止,比較接近原PO想探討
條件的狀況如下:
1.雷諾32C,與幾乎等同於雷諾32T的手編
輪(花轂是R45 Ceramic)。
2.CADEX 42 Tubeless碟煞版,與CADEX 42
Tubular框煞版。
很遺憾地,就是"比較接近"而已,無法針對
原PO的假設提出具體的數據比較。
在1的狀況,我還沒有功率計,所以只能以
體感跟心跳來判斷。我只能弱弱地說,這兩
組輪裝在同一個車架爬坡,管胎比較能帶給
我愉悅的感受。
在2的狀況,縱然有功率計,但變因太多。
我只能說相近的均瓦(或NP)爬同一段,兩台
配不同版本CADEX的TCR,時間是差不多的。
我個人是偏好管胎的,所以目前的輪組中,
管胎框還是佔了大多數。無內胎就只有兩組
而已。如果要我選爬坡輪組,我還是會第一
時間選管胎框。
不過呢...等MCC DX 32 Tubular來了之後,
應該就可以在同一支車架的前提上,比較它
跟CADEX Tubeless爬坡的差異。
先決條件是在我有生之年等得到MCC到港。
去你的病毒,法國人可冠冕堂皇地延遲交貨
日期咧。魂淡!
※ 引述《WRD (旅行是我的神)》之銘言:
: 最近很火的塔塔加原冠軍factor o2配管胎爬坡輪
: 但候補冠軍則是factor ostro配無內胎爬坡輪
: 我的疑問是,假設同一款爬坡輪組本身就有兩個款式,管胎跟無內胎(或是開口胎)
: 如果要追求更快的成績不管維修那些
: 不是應該要選比較輕的管胎嗎?
: 縱使無內胎系統的輪胎滾動阻力比較低
: 但是陡坡的速度那麼低應該還是輕量化的優勢大於滾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