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badon0707 (阿拔豋)》之銘言:
: JJ真的是很棒的車
: 從大稻埕出發去淡水、八里、新月橋、碧潭都是很輕鬆的事
: 一路上Youbike、淑女車、租借車、各種小折、一般捷安特小折、登山車都是巴假的
: 除了會被公路車巴假的,
: 其他車輕鬆騎就輕易超越了,我巴其他車,就像公路車巴我一樣的差距
: 今天大稻埕到社子島更是一路超車
: 有讓我考慮想進一步升級T3
: 想請問T3兩萬多敗下去後,跟JJ騎河濱起來會有明顯差距嗎??
既然這種文章都出現了,我覺得我也可以講一下我自己騎車時的幾個想法:
1. 出於安全考量,我並不鼓勵抱持著對速度的追求在河濱騎車,
因為河濱的道路在大部分的區段並不寬敞,也常有視覺死角,
而且有形形色色的使用者,速度從3~40KM/H都有,這讓河濱的路面已經夠難預測了,
在這裡追求速度會大幅提高自身的風險,同時也讓別人的風險提高,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也該避免成為別人的危牆。
2. 對自身速度的評估不需要建立在與一群起跑點不同,終點也不同,
目的也不同的人的比較上,這群人甚至還不是同一群人。
裝碼表,或最起碼裝個Strava,去知道自己明確的程度在哪,
跟昨天的自己相比又如何,比起計較著今天有超越什麼車被什麼車超越,
會過得有方向一點。
而且追求超越與不被超越會讓騎士的行為變得更難以預測,
作為另一個用路人,我當然希望每個人都穩穩地用自己的步調騎車,
不要突然加速,不要突然跨來對向,越好預測越好。
3. 想換東西不是壞事,只要自己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就好,
需要更輕的重量?更低的風阻?更好的操縱性?更針對特定地形的齒比?換,沒關係。
但如果需求是要不輸別人,還是一群根本不知道是誰,多快,
只知道是騎公路車的別人,就不是一個很明確的需求。
試圖以明確的解決方案滿足不明確的需求,真的太難了,
而且難道人生中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得拿這種東西來刷優越感了嗎?。
4. 人過了青春期之後還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在對自己的認識上,而不是別人的目光裡,
我自己就很清楚我記不得一趟河濱中絕大多數遇到的其他用路人,
就如同他們不記得我一樣,所以只要我穩穩地騎好自己的車,
並留意會不會有突發狀況就好。
騎好自己的車,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健康,更能享受當下,更開心的人吧。
附記:最近買了美津濃的運動口罩,真的很好呼吸,雖然防護力不怎麼樣,
不過戶外自行車大部分時間都可以保持社交距離,
搭配一般的醫療用口罩個別在室外騎乘/室內休息補給時使用,
應該會是可以順應現行的防疫需求下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