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台灣這些高價油不太會是台灣業者主要仿造造對象
用"一般便宜配方"去仿這類高價油 其實玩車的人就能感覺出來差異會很大
光剪切造成的黏度衰退就會很明顯 加上市場不大
除非下足重本 但價格當然也會不斐
相較於一般通用型市場中 低階高賣就很多了
價格還可以飛高高
SG/SJ當SM/SN賣 還能表面物理數據/元素都能調的一模一樣 沒上車架是無法分辨
CF或CF-4當CI-4賣 最誇張的是液壓油當機車油賣最讓人無言
完全看業者良心 因為對於是否符合哪個API等級上 大部分是沒有規範的
至於廣告打很大的說有符合API且不含磷鋅等金屬成份添加劑 0灰份的神油...
就當笑話看吧
另外如果是不須認證的中低階產品有些也會為了cost down
例如請添加劑廠降低添加量 用電腦模擬數據方式去符合API SL之類的方式進行
但通常頂多差1階API等級的情況下還OK 通常能能力這樣要求的只有國際大廠 科科XD
另外關於元素方面 比較新的配方已經很少使用鉬或是等多加微量
不論是在摩擦系數改進(最典型的就是Glycerol Monooleate當friction modifier)
或是抗磨
至於推文問的 能否藉由檢驗破除機車1000km汽車5000km換油的神話..
這要看每人駕駛習慣 車況 使用的油品不同而無法以一概之
但是可以藉由這些檢驗來了解自己使用的油品或是車子情況 自行判斷是否符合自己需求
基本的就是100度黏度變化率 燃油稀釋 TBN 含水量 元素分析去跟新油比較做綜合判斷
以大陸國標來說有針對汽柴油車做基本的換油規範
就經驗而言 一般有API SM/SN搭配一般通用型黏指劑(SSI=20~35)認證配方
車況OK 一般普通駕駛情況下 汽車10000km其實都足夠
機車比較難講 車況是很大的影響因素 尤其是燃油稀釋很常發生
燃油稀釋就會造成油品黏度大幅下降
至於機車高剪切造成黏度衰退的問題
一般黏指劑尚可適用於大眾化產品
如果是追求駕馭感或激烈騎乘的駕駛習慣
倒是可以使用抗剪切更好(ex ASTM D6278)的黏指劑去克服
以上 一點小小經驗談 讓大家見笑
※ 引述《a123454698 (a123454698)》之銘言:
: 幾天前看到德國專門驗油的oelcheck實驗室要在台灣營業
: https://en.oelcheck.com/newsroom/news/exclusive-agents-in-russland-und-taiwan-sind-jetzt-startbereit
: 看他們英文版的網站,驗內燃機車用機油較便宜的兩個方案,
: Kit1(White): 41歐元
: 元素分析(冷卻液洩漏、添加劑及磨耗)、PQ值、40及100 °C的黏度+黏度指數、氧化、硝化、硫化、紅外線光譜、含水量、分散性、含燃油量、煤煙含量、乙二醇含量(冷卻液洩漏)
: Kit2(Black): 61.5歐元
: 項目同上,但多一項總鹼值(DIN 51639-1 即ASTM D2896)
: 有了這些要判斷是否假油就容易非常多(限高價油),其實這些化驗項目台灣原有的一些實驗室大部分項目都可以驗,但是一項一項計費,加起來的價格科科,以後要在台灣驗可能會平價很多。
: 舉例,基礎油的部分:
: 假油成本的關係不會用PAO,有些假油會以Group1充當Group3跟PAO。
: 從紅外線光譜可以推測基礎油是PAO還是Group3~1,或是兩者的混合。
: 從元素分析的硫(S)含量可以大致推測基礎油是否含有大量Group1,雖然此化驗法不是API基礎油分級指定檢測硫(S)含量的化驗法之一,但還是可以大致推測。
: 添加劑的部分:
: 假油一樣成本的關係不會用酯類油,大多不會有鉬(Mo)添加劑(但高價JASO MA油為了離合器片的摩擦力,鉬(Mo)含量通常為0或很少)
: 從紅外線光譜可以推測酯類油的含量(限含量5%以上)。
: 元素分析裡的鉬(Mo)、磷(P)、鋅(Zn)、鈣(Ca)、鎂(Mg)、硼(B),疑似的假油可以跟真油或是廠商宣稱的規格比對含量是否大致,有些假油因為不是用同套添加劑或要省錢添加劑劑量不足,一看就會露出馬腳。
: https://oil-club.de/index.php?thread/5427-motul-300v-factory-line-off-road-15w-60
: https://oil-club.de/index.php?attachment/16522-motul15w-60-jpg
: https://oil-club.de/index.php?attachment/16521-motul15w-60-irs-jpg
: 以上面這個國外網友把機車用Factory Line 300V 15W-60 (真油)送oelcheck的紅外線光譜為例,
: 光譜x軸722cm-1對應y軸的Transmission %T為10,透過公式A = 2 – log %T或相關的轉換網站得到光譜722cm-1的A=1.00,
: (一般全PAO的機油A=1.20以上,全GTL(Group3+)為A=1.01左右,全Group3為A=0.98左右,全Group1~2為A=0.8~0.9初頭),
: 得知Factory Line 300V 15W-60基礎油可能為GTL(Group3+)或PAO+Group3混合,再參考Factory Line 300V 15W-60的安全資料表有至少60%的Group3,得出結論Factory Line 300V 15W-60的基礎油為PAO混合Group3。
: 假油多為Group1~2充當Group3跟PAO,假油的光譜722cm-1對應的A不太可能達到1.00。
: 光譜x軸大約1730~1740cm-1對應y軸的Transmission %T最低點為0.3,以公式得到A=2.53,一般來說此處A的值乘以4~5就大約是酯類油含量(%),得知Factory Line 300V 15W-60酯類油含量大約12.5%。
: 假油不太可能有酯類油,更別說如此高比例的。
: 元素分析,抗磨劑磷(P)=835ppm,符合JASO MA2要求的磷(P)含量;分散劑硼(B)=153ppm,含量還不錯,若是假油通常不會有太多分散劑;硫(S)=2493ppm,若是大量混有Group1通常在5000ppm以上。
: 如果要驗車子換下來的舊油,我個人認為選比較便宜的Kit1(White)就好,個人認為Kit2(Black)的總鹼值化驗法DIN 51639-1(即ASTM D2896)較適合化驗新油,而不是較適合化驗舊油的ASTM D4739,不過這是德國的oelcheck,之後台灣的oelcheck是否可以選ASTM D4739就等著看了。
: 大家覺得這算是高價假油的末日嗎? 還是台灣會有自己的玩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