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很多早期玩電動車的人都是自己DIY,自己土炮做車出來騎。
最簡單的大概就是買個淘寶的電動自行車套件,把自行車改裝成電動自行車。這種入門改裝的騎乘感受差,性能也停留在自行車程度,能跑而已。
騎行的需求,當要販售給一般消費者,需求遲早會進階到電動機車程度的騎乘感受與性能。這樣等級的電控技術要求很高,買現成的電控系統並不便宜,高階強力高效功能豐富的電控超過兩萬。而這是土炮不出來的。
另外一個高成本的地方是電池,要跑得快跑得遠,又要壽命,在重量與性能、品質之間很難拿捏平衡。樣樣要求的結果就是電池必然要採買高規的昂貴電池芯。
於是,最終在性能、品質、成本這三者之間,取得平衡來吸引消費者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當然也不可能出現所謂幾千塊就能跑的主流機車成品。
這種局面,DIY玩家知道,車廠知道,政府也知道。所以早在2008年,政策就開始主推可抽換式電池的電動機車,2011年直接開始補助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系統。
當時幾乎所有相關單位都有共識,只有藉著車電分離,才有機會藉由降低初期購車成本來達成推廣的目的,車廠的車才有人買。
回憶早些年,可以發現中華電動機車等業者,電池容量都超小,續航超短,電池賣斷,車價還是壓不下來。坊間改裝電動機車性能的電自成品,花十萬以上只能買到基本款。政府當年補助電池交換系統,但大廠根本不鳥政府,最後得標的是現今幾乎沒人聽過的廠商,補助領完扣打的站數後就停擺,建好的就成蚊子站。
做電動機車,性能、品質、價格,這三項拉鋸之下要取得平衡很難。當要對外販售,能夠吸引臺灣消費者買單,那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廠商自己本身還有內部的傳統油車勢力在扯後腿,那就更注定要失敗。
即使是完全新創的廠商,沒有內部的舊包袱,也願意長期投入大量資本來建設車電分離的環境,並且推出足夠吸引消費者的產品與服務,兼具合理的價格,這也要賠很久才能回收。但有一絲絲成功的機會。
然而,近期板上文章看得出來,傳統業者的龐大勢力,可沒能容下任何人挑戰他的既得利益。
※ 引述《twin1949tw (台北Station)》之銘言:
: 我其實覺得這問題有點廢
: 但是我是認真的
: 希望回文鞭小力
: 最近看板上油車跟電車討論白熱化
: 但是為什麼不敢脆自己做電動機車
: 就電機電池控制器的事情
: 大概三五千元就能跑了
: 但是為什麼沒看到有人自己做電動機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