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社專訪宮部美幸談《所羅門的偽證》全文:
http://apexpress.blog66.fc2.com/blog-entry-1364.html
採訪者/紫野京作
Q.宮部女士曾在法律事務所工作過,因此這部法庭推理小說讓人有命中注定的感覺呢。
宮部: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寫法庭推理故事,背景設定是以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主角,他們
以課外活動為名義,徵得學校許可後在校內進行審判,但這個審判與我國實際的裁判完
全不同,雖然也是陪審員制度,但陪審員並非十二人,只有九人,改變了審判的規則。
但我十分開心自己能寫出像外國常見的法庭推理場景。
Q.觸動您選擇此一大膽題材的主因是什麼?
宮部:1990年神戶某高中的一個女學生,因為快遲到了所以一路往校門衝,正當老師將
校門關起時,女學生被門夾住,最後身亡。後來有學校便以此一事故該如何處理為議題,
舉辦了模擬審判,這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Q.從警方偵查的立場看(《所羅門的偽證》)事件的解決,或是從學生觀點看事件解決,兩者涵義上大大的不
同呢。
宮部:若發生在真實生活中,這種事是不會被起訴的。故事中雖然詢問了相關的人,但
沒有物證只有聽來的消息,只靠謠傳或是證據不明的告發信,就說相關的學生是殺人兇
手,因此大家想要設法解決事件,只是在沒有物證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審判,可說是最花
費心思的。比起寫作故事概要,我覺得更辛苦的還是各角色的情緒變化,該如何寫好各
角色的情緒寄託。尤其是一位貫穿全書的女學生,最初是被告方辯護律師,後來她因某
些因素不得不成為檢查官,要如何表達她情緒上的轉折,我覺得是很困難的。之後像是
如何斷然接受、如何踏出新的一步等,我一直到最後都在不停地修改這部作品。
Q.學校這個場所雖常被錯誤地強調為不可侵犯的聖域,但您卻注意到了它與真實社會
的相似處。
宮部:剛好這部作品在最後完稿的時候,滋賀縣大津的某中學發生了學生自殺、警察搜
查的報導。看了報導後,我再次體認到警察介入校園是多麼地糟糕的事情。這部作品裡
的警察並沒發揮什麼作用,就算是想著「我一定要有所作為」,而以個人身分介入的女
警,也沒幫上忙,反而讓事情更加混亂。但是大津事件也是個契機,讓女警說出「身為
警察的我們,不能隨意介入學校活動。警察介入學校這件事是非常嚴重的事態」。因為
學校本來就應該是自律的。
不過大津那所中學的學生,比大人們更加靠得住呢,他們為了沒能幫上過世同學的忙而
懊悔不已,在媒體取材或問卷上也吐露了盼望能獲得真相的心聲。本作中的學生也遠比
老師們更穩重堅強,這要感謝那些大津中學學生們勇敢的發言,讓這個故事不是百分之
百的虛構,我對他們十分敬佩。
Q.第II部〈決意〉中,描述的是學生與老師作對,將障礙除去後形成的法庭,其中
徵召法庭主要成員的內容十分精彩。
宮部:剛才提到的女學生的母親在書中說了「七武士」這句話,實際上我也是想要塑造成
「七武士」這種意象的。或是像電影「第三集中營」一樣,大家分配誰是負責挖地道的人
、誰來偽造文書、或是處理廢土等等,全體分工合作朝著最終目的前進。在第I部中〈事
件〉逐漸朝著不好的方向前進,籠罩著慘澹的氛圍,不過到了第II部,學生終於有所行動
了,在此若轉得不好的話,就無法與法庭結合在一起,所以這裡是非常關鍵的地方。
Q.光是以情境給讀者提示就能讓讀者莫名興奮,宮部女士就是這種作家呢。書中也出現了
關鍵人物在法庭中的戲劇性登場,讓整體情勢扭轉的情節。
宮部:我做了點暗示,喜歡推理的讀者一定可以感覺得到這個人有點不同,也能推測出兇
手是誰。只是「為什麼是這個人」,只有在法庭中才能得知了。最近書評中也有這種指摘
,說無論是現代作品或時代作品,都不要把兇手隱匿起來啊。但實際上我沒有隱藏啊(笑)
我在描寫周遭的人查覺犯人的經過時覺得十分開心。
Q.宮部女士寫了許多青少年男女及其家庭的故事,您非常擅於描繪失衡的家族。
宮部:13、4歲的孩子都會覺得自己的家庭很奇怪吧。(笑),雖然長大成人後,會覺得
自己的家不再那麼怪異了,但大家仍會認為在自家中吃過的苦沒人能比得上。我就是想
要呈現這種感覺。我在《小暮照相館》中寫過這種主題,在家中眾所矚目的孩子,會影
響到其他兄弟姊妹;家中有生長障礙的孩子或是早逝的孩子,其他兄弟姊妹也會因遺留
的陰影而有所影響。聽說美國的心理醫療機關對於這種手足關係的心理失衡,設有對應
的體制。我將這個題材套用在本作品中的某個家庭。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沒有人能
夠選擇了兄弟姊妹後再出生。在人們無能為力的事物中,我認為這是稱得上第一的。沒
有血緣卻因強烈羈絆而結合的家庭也是常出現的設定,這個設定在本書中也登場了。雖
然家族是美好的存在,但並非只是單靠血緣而變得美好,這是我所想要表達的。
Q.本作品的人物描寫和家族描寫,都是依宮部流的風格來發展呢。
宮部:我最喜愛的便是描寫少男少女與成年人這種組合。在這當中也出現了老人或幼兒,
我很喜歡這種形式。讀者讀了本書以後,如果覺得自己的老師或是同學就是書中某個角
色的化身,能夠產生這種同感的話,我就十分高興了。
Q.宮部女士的作品除了《龍眠》以外,沒有用過第一人稱,您覺得可以作為您自身投影的
角色是誰呢?
宮部:我算是極力不想突顯自己的類型,但讓我覺得有某些部分像我的人應該是茂木悅男
,那種決心和自我意識旺盛的部分,讓我想到我自己。(笑)是那種雖然個性強硬、腹
黑,但又一心追求正義的人,這種人也是學校討厭的人。
Q.作品背景設定於1990年,宮部女士的重要作品《火車》及《理由》,也都是以日本
泡沫經濟時代前後為設定。
宮部:故事發生在1990年聖誕節,連載開始於2002年,那時我是以當時已經長大成人的角
色回顧自己中學時代為構想,才說到「我還真沒寫過正值泡沫經濟當時為背景的故事呢」
,我已經一邊開始執筆寫作。我決定以泡沫經濟為背景時代,由於當時彌漫著狂熱投資土
地的風潮,我就把它設定為造成某個角色做出某事的動機,套入故事中也十分吻合。此外
,也因為學生們受到當時風氣影響,才能建立推動故事發展的各個要素。
Q.相對來說,如果故事發生於現在,有些情節就無法成立了呢。
宮部:正好目前週刊連載的《悲嘆之門》這篇小說,寫到了有關學校地下網站的故事。現
今網路如此普及,既有推特、動畫投稿網站,也有學校地下網站及官方網站,在這種背景
下,校內審判一事基本上就無法成立了吧,因此我覺得將背景設在九零年代是很適當的。
Q.宮部女士常以人類的惡意作為故事主題,本次作品給人的印象則是惡意成為了越來
越普遍的狀態,就像書中十四歲的孩子們都有的負面情感漸漸龐大發展一般。
宮部:我很膽小,這是寫這個故事的原點。當然天災或鬼魂也很可怕,但是最可怕的還是
人類的惡意。它的可怕與天災或鬼魂不同,惡意是我們自身持有的東西,所以更加可怕。
如果自己國二時遇到這種狀況,或許我也會做出同樣的事,如此想來使人害怕。正因為害
怕,所以要處理,因此我的寫法會將期待與希望注入其中,認為14歲的孩子這樣做會比較
好也不一定。
Q.占了全書比重相當高的是告發信,寫告發信的人是誰只有讀者知道,而且學校這個環境
阻擋了此一特定狀態,但卻有個外人闖入,打破了膠著的現狀,故事的轉折令人折服。
宮部:外界不懷好意的大人多事的干涉使事件更加擴大,如果不是因為這個介入,告發信
一事就能解決了,我必須這樣來寫故事。如果是校長來處理,就算多花一點時間,也能解
決好此事吧,但由於外在突如其來的介入,而導致事情束手無策。我一開始雖然便設定故
事要這樣展開,但自己也覺得像表演特技一樣。(笑)
Q.所羅門王是受到神的囑託而可以制裁他人的人物,因此以他作偽證而命題呢。
宮部:我在想點子時總會同時浮現書名,如果不是同時想出書名的作品,通常最後都會無
疾而終,這次幸好能夠堅持到底。讓我解釋的話,的確沒錯,最有智慧的人說了謊,最有
權力的人說了謊。在這裡或許也可意指學校組織或社會。或是代表想做出最正確的事的人
說了謊也可以。
Q.或許讀者還沒看到作品每一卷開頭引用的句子,不過這些句子好像也滲入了故事情
節。
宮部:第一部的引用句取自菲利普‧K‧迪克的短篇小說《The Golden Man》,描述大人為
了自身方便而將小孩耍得團團轉的社會,書名本身就很有衝撃性。埃里西‧克思特納的
《會飛的教室》也是象徵性的作品,我想或許能從中找到符合的一段話,果然發現了量身
訂作般的台詞。第三部則是取自《In the Woods》這部相當新的作品,它是一部完全顛覆
結局、寫得非常好的心理懸疑小說,此書中的孩子們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故事講述了因某
種羈絆而結合的人,另外書中死去的朋友也是個重要因素,其中有一節寫到某個忘不了的
夏天,當時我就想到可以作為第三卷的引用句。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14/05/solomo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