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動的修辭》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214/34705562/
修辭,又稱為雄辯術,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高爾吉亞篇
當時有一群辯士開班授課,四處兜售說服的技藝
蘇格拉底在本篇區分哲學家與辯士的差別:
前者追求真理,後者骨子裡什麼都不信,也不追求真,還讓沒有智慧的人顯得像是有智慧
這告訴我們,一套能夠說服人的話術,不代表事實為真
Hirschman 的洞見,在於歸納出所有否定體制改革、反對削弱現存秩序的措辭
說來說去都不脫離那三種
(請注意,他沒有對"反動"賦予好壞的價值判斷,在本書是中性、描述性的用詞
而且改革派一樣能夠運用相同的修辭)
這本之經典在於:
一.容易操作
要嘛無效、要嘛適得其反、要嘛危害其他價值
二.歷久彌新
至今的政策辯論都還可以看見其蹤跡,對應各種時事將帶來會心的一笑
例如:http://ppt.cc/B0oU
三.可讀性高
不需要什麼背景知識就能吸收,而且作者學貫古今,對歷史事件信手拈來,一氣呵成
閱畢只有一句暢快淋漓能形容。
四.見山又是山
有句聽說不是出自林語堂的話是這麼說:
中國就有這麽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階層,利益每天都在被損害,
卻具有統治階級的意識。在動物世界裏找這麽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純粹探討一項政策的實質效果當然是可以的
偏偏受限於研究方法的差異跟限制,並不是那麼清晰而確定
比如中共的外匯管制、台灣的死刑嚇阻效果等議題,學者沒有一致結論實屬正常
更別說投票權這類質性又涉及價值領域的議題,很容易陷入見山不是山的情況
透過這本書,除了瞭解修辭≠事實為真外,想像穿越到過去參與辯論時,會採什麼看法
再回到當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觀點處在什麼位置,是幫助如何安身立命的第一步
至於此觀點是否對應到自身利益或關心的公共利益,還是淪為幫某些人數鈔票
就要汲取其他知識了,例如知識社會學、與該政策相關領域的學門
將觀點及其背後對應的利益聯繫起來的,西方應該可以回溯到馬基維利
(《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p.64)
缺點的話,
吳乃德提到有人批評這本書沒討論到反動論述是否為錯誤的(事實為真的部分)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4/article/160
個人認為這種批評沒啥道理,Hirschman 一開始就強調說他討論的是修辭本身
那種批評就像是責怪一本論說文寫作書沒教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