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上)

作者: momomom (momomom)   2014-08-14 02:47:02
「我所特意尋求的,是對生活投以足夠的關注。」
布列松說他作為一個攝影師,這一點是他最在乎的事。和這一點做相反對比的是「經濟學
家」、「拍攝紀念碑的攝影師」、「記者」。
 
在這本書中不只一次提到攝影和「生活」之間的關係,第二個常見詞彙則是「觀察」。不
難看出布氏的攝影精神核心:「觀察生活」。
本書分為三個部份:〈談攝影與繪畫〉、〈見證偉大的歷史〉、〈談攝影家與友人〉,第
一部分收錄布列松的攝影論,而繪畫通常是作為另一個視覺系統的對照。第二部分是其旅
途行跡中的拍攝經驗和觀察所得。第三則是他對所交遊者的紀錄或悼詞--如果爵士樂手
是世界上傷亡最慘重的藝術家的一種,那攝影師應該可以榮膺另外一種。
布列松的文字簡潔、謙讓、冷靜,也導致了他書寫風格上的精練短小。和他的照片一樣,
他似乎喜愛一種格言式的寫作--一針中地,能將動態凝於瞬間而又永恆復現其動。第一
部分篇幅較長,較系統性的表述他的攝影觀的「長文」是〈決定性瞬間〉一篇。關於攝影
是什麼,在這篇富享大名的文章中布列松說他「並不想定義攝影的一般性內涵」,而只想
說「一張照片對他來說是什麼」。那麼一張照片對他來說是什麼呢?「是通過幾分之一秒
的瞬間,一方面認識到事件的意義,同時認識到這個事件透過視線所傳遞出在形式上的嚴
謹組織方式」。前者是照片拍攝的事件內容,後者是「事件透過觀看為我們所認識是如何
可能的」,屬於拍攝方法論上的問題。
 
在「拍什麼」(內容)和「怎麼拍攝」(形式)之間,布列松並不太在意內容,原因有二
,第一是他認為「世界上發生的一切都充滿主題」,「最微小的東西也可能成為偉大的主
題」,沒有那些事情是毫不值得而又有哪些是特別值得拍攝的,「重要的是」怎麼--「
從中選擇,在深厚的現實中,掌握出真正的事實。」從而導出他對「形式」的重視。 
 
布列松對形式的重視在〈構圖〉的這一部分表述。構圖對他來說為何如此重要?因為「為
了讓主題能夠展現它的獨特性,就必須嚴謹地考量形式」,如果我們想要「在一瞬間看到
整體」,構圖就負擔著「視覺元素的有機協調」的所有工作。必須稍做分殊的是,布式構
圖和坊間攝影書的構圖法並不相同,坊間攝影書所規訓的構圖偏重的是生理系統上的均衡
與和諧,三七分、對半切、留白或填滿顧及的是「看上去舒不舒服、漂不漂亮」,布列松
的構圖在乎的是在快門擊發的這一刻,這個「被固定下來的確切的幾何區域」是否能夠傳
達出內容所要講述的意念。是以「構圖不能毫無根據,必須出於必要性」。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的眼睛必須要不斷地測量、評估。因為膝蓋輕微的彎曲,我們
就會改變視角」。對計畫使其容納進一張照片的元素,在按下快門之前必須不斷地調整,
這個工作可能在瞬間內就可以完成也可能會耗時許久,但不管如何,「若沒有這些,照片
將缺乏個性,沒有生命力。」
 
因為「透過形式,我想說的是有著嚴謹造型結構的那種,光是透過這樣的形式,我們的想
法與情感都會變的具體而複感染力」,內容的傳達是如此繫於形式層面上的設計,所以布
列松反對裁切照片。「一張好照片儘管只些微裁切,最後也會將比例性毀掉」,「將底片
放大裁截的結果,就是讓視界的完整性蕩然無存」。他雖說(或是翻譯問題?)「形式不
可與內容分割」,但照其脈絡或許更是「內容不可與形式分割」。
在這篇發明了這句現已幾近陳腔濫調的標語的文章裡,看到的是一位攝影家不斷地強調形
式的重要,談論這個「瞬間」到底具體是什麼的文字則幾乎沒有。一些說法為了幫助解釋
,取道了布列松長時間耐心與慢速拍攝的的習慣,把這種等待當成是在等待「決定性瞬間
」,於是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某人走過的那一瞬間」、「海鷗振翅飛起的那一瞬間」
、「軍官得知戰勝街頭上擁吻女孩的那一瞬間」、「越南將軍當眾槍斃越共的那一瞬間」
是決定性的,似乎越能把戲劇性的動態一刻凝固在靜態相紙上就是最成功的瞬間,但按布
列松在文章所說,形式(決定照片內要放什麼、如何放)能夠完全表達內容(所要傳達之
意念)的那一刻,才是決定性的瞬間,才是一張堪稱「完整」的照片。
 
至於拍照的「技術」,布列松用了一頁,就是兩面的篇幅說明,但實際上只要擷取最後一
段就足夠了:「某些人對於攝影技巧的看法,亦即毫無節制地去追求影像清晰度的偏好,
總是逗得我很樂;這是一種對於精雕細琢的熱情,還是他們希望藉由逼真的錯覺好能更緊
抓住現實一些?不管怎樣,這些人都遠離了真正問題的核心,如同另一世代的人嘗試用藝
術的朦朧感來包裝自己的軼聞故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