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轉自:http://linus0604.pixnet.net/blog/post/30398661
第一部事件中,柏木同學的死,經過媒體的渲染以及校方的處理不當,演變成了校園危機。而後,藤原良子決定找出真相,成為了第二部決心的契機。
在第二部決心,涼子在律師和檢察官的角色裡面尋找自我,我不否認像小說中的大人說的,他們在玩法庭家家酒,無比認真的想要證明大出俊次是有罪還無罪,這個審判庭的決議不具有社會強制性和參考價值,可是書中角色自知這場審判,是要找出人性,也是在問柏木同學你究竟是誰。
因為審判庭的關係,一口氣有很多位角色冒出,第三部的重點除了會是涼子扮演的檢察官和神原和彥扮演的律師彼此間的交鋒,重點應該會在擔任陪審團的9人,因為他們要全員通過或反對,彼此的內心糾葛,應該會出現。
決心的故事線,是在審判庭開始前的證據搜查,然而我卻不以為單靠蒐集證據可以獨撐第二部,反而是每個角色的性格表現,在第二部有了深入的描寫。這個三部曲小說描寫大人小孩的性格特徵,他們已經認為自己是大人了,但是身體卻還是小孩。如果從教育學生的角度來說,這類型的學生最難教管,因為他可能明顯瞧不起大人,看不起這個社會,甚至不願意配合。
從一條經緯來看,柏木同學是鷹派,他輕視瞧不起週遭的大人,覺得自己什麼都懂,最後放棄偽裝成這個社會需要他扮演的模樣。古木章子也是,但她極為聰明的適度把自己包裝成那個年齡該有的模樣,巧妙的迴避問題和危險。神原和彥也是,但他在經緯的中間,只有在涉及到柏木同學的自殺真相時,那個面具才會鬆動。
在眾多角色當中,其實最像小孩的中學生,不是其他人,反而是涼子。從第一部開始,涼子扮演的就是聰明的學生,可她鋒芒畢露,顯露著聰明,卻也顯映出在她的這個年紀該有的衝動和天真。較之於其他角色的早熟,涼子扮演好了中學生的角色,如果沒有意外,她應該會一路順利成為人生勝利組。所以,在高木老師苦口婆心勸告她不要多事甚至動粗,那幕的「這是暴力」,也象徵著涼子掙脫了這個社會對於中學生的印象,他們用行動告別社會強迫他們認識的良善,找回自己真正的善美。
聯想到的,或許還有現代父母的過度保護小孩,限制了他們自己去認識這個世界的自由,當他們被給予了太多保護,他們或許也不太認識自己的小孩,例如柏木卓也的父母,或是大出俊次的父親。這樣的情況,真實的出現在這個社會,衍生出更多的社會事件,被保護的一方用他們受到擠壓的視野過度簡單的看待這個世界,並且充分的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他們所想的那樣,而他們也可能以為在背後永遠有一雙手會撐著。直到他們掉落,直到他們發現雙手可以保護的距離實際太有限,才會真正長大和認知做人的困難。
我很喜歡這部小說裡面的一段話:「寄件人必須面對自己的謊言。也必須面對自己非如此撒謊不可、迫切的理由。然後從那裡再次跨出去。這絕不是什麼壞事。」這是小說中,他們面對到底要不要將三宅樹理列為證人的心理糾葛。心理的缺口,究竟是要假裝看不到然後沒事的生活,還是要狠狠撕掉遮住這個傷口的OK蹦,讓它痛讓它發膿,可是痛過後傷口加速的結痂癒合,真正的好了而不是假裝好了。大人的做法,學生的做法,對比,是宮部美幸的魔術技法。
涼子等人在追尋證據的過程,找尋自己的勇氣,這場審判本來就沒有真實,他們所做的事情,甚至可能不比記者高明。但這是他們告別國中生活,告別大人認為小孩什麼都不懂的方式。我在他們的這個年紀,沒有想過這些事情,我成長的那個年代還沒有這麼多自由,甚至沒有時間可以做這些事。我直到長大成人後,才開始尋找自己的勇氣,一人判斷事情對錯的勇氣;一人面對決定的勇氣;一人向這個體制挑戰的勇氣;還有接受自己的勇氣!所以他們是如此的幸運。
書的開頭是這麼說的:「唯有勇敢的人也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亦具備勇氣,我們才能感受到人類的進步。—儘管我們過去ㄧ直錯把其他事情當成人類的進步。」埃里希.凱斯特納《飛行教室》
你可以選擇妳想相信什麼,就像涼子,就像樹理,就像俊次,一切只是因為不甘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