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inkbee35.blogspot.tw/2014/11/blog-post_10.html
(網誌圖文無音樂版)
雖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手,封面又是吸引人的土耳其設計風格,
但快500頁的厚重,真的到手後又望之却步,
歷經一番心靈沉澱的內心儀式後,
終於以朝聖般的尊敬捧著閱讀。
原以為除了十多年的高行健外,
再也沒有觸碰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
查了一下才知道,
原來卡謬的《異鄉人》、《鼠疫》,海明威《流動的饗宴》都是早已接觸的文學獎得主。
桌上還躺了一本莫言的《蛙》哩。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讚詞為「在追尋故鄉(伊斯坦堡)憂鬱靈魂的過程中,發現文化衝突和交織的新象徵」。
但說實在的,大多諾貝爾獎得主的作品都.......不甚有想翻閱的欲望啊!
簡單的說,《純真博物館》
是一個沒有happy ending的愛情故事。
是一個男人窮極一生為回到「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收集有關心愛女人相關物品,最終
設立一間博物館的故事。
故事的源頭發生在1975年位於東西相會中心點上的的土耳其,
《純真博物館》的伊斯坦堡,仍固守著伊斯蘭社會對童貞觀念的堅持,
像極中國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迂腐古板,穿越時空來到20世紀,
就算出國喝了洋墨水的女性,
回到伊斯坦堡,面對的仍是婚前發生性行為會遭受流言蜚語的社會。
在這個極度保守、明顯階級意識的國家,
看似開明西化的表層,卻還是流竄著毀人不於形的口語發散力。
從《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這些書中,
其實也早就明白這象徵文明的時間年份,
並無法解釋這世上依舊有許多保守、殘忍、不人道的存在。
男主角凱末爾與女主角芙頌是遠房親戚,小時候曾玩在一起,
兩人多年後重逢,此時凱末爾已有未婚妻茜貝爾,而芙頌已是亭亭玉立的18歲少女。
從重逢、相戀,男主角訂婚後悔婚、苦尋女主角下落、陪伴8年後等待女主角離婚、修成
正果前的意外........................
我私心地認為,這本書應該可以在300頁左右完結。
但因帕慕克的筆觸無比細膩,
光描敘8年內往返芙頌家的各項枝微末節,就花了200多頁篇幅。
我承認,帕慕克文筆豐富觸動人心,
但許多內心戲的獨白,諸如摸走幾隻芙頌家中電視機上的小狗飾品、多次自行想像與芙頌
對望的眼神意涵,
出現兩次可以,但頻繁地持續不停存在好幾頁篇幅,
不禁讓人想暫時擱下書本,
放空去也。
果然,不可小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功力。
甚麼樣的愛,會愛到無可自拔地收藏對方擁有過、觸摸過、使用過、甚至只是存在同個空
間中的物品??? 以下這段自我剖析,或可做為凱末爾決定要蒐集芙頌物品的起心動念。
「在我們感覺人生就像一本小說那樣快要有結局時,我們才能夠感知並選擇那個我們最幸福
的時刻。......但是,當我們指出最幸福的時刻時,我們也會知道它早已過去並將不會再
來,因為它為我們帶來了痛苦。能夠讓這份痛苦變得可以承受的唯一東西,就是擁有那金
色時刻留下的一個物品。那些幸福時刻留下的物品,會比讓我們體驗到那份幸福的人更忠
誠地珍藏那些幸福時刻的記憶、顏色、觸覺和視覺。」
18歲的芙頌為何在多年後的重逢,在明白對方有未婚妻後,如此迅速地就獻身給凱末爾?
為什麼在那個保守年代,她有信心認為當要求他選擇時,凱末爾會選擇她,而非家世相當
的未婚妻?
男主角始終無法擺脫旁人的世俗眼光,卻也不願屈從自己的下半輩子,
既然無法
"一方面和一個受過教育、理性而漂亮的女人分享著所有家庭的幸福和樂趣,另一方面和一
個漂亮、迷人和野性的姑娘保持一種祕密和深切的愛情關係。"
就只好放任自己不停在思念的苦痛中磨難。
從性愛開始,最終走向純潔的過程,
來來回回快要10年的光陰,
男主角的自我獨白是我始終不解的愛情虛耗,
應該要進入書中框架的時空背景中,
才得以體會。
撇除人性中難免的不知所措與瞻前顧後,男主角的深情與專一在當時土耳其是異類吧!
花了8年的費心等待,
與其說他設立的〝純真博物館〞是為了紀念芙頌,
不如說「純真」描寫的其實是凱末爾本人。
最後的最後,
原本僅能憑藉想像而成的純真博物館,
2012年作者帕慕克真的在伊斯坦堡的街角購入一棟房子,如實打造了一間〝純真博物館〞
。
重點是:只要捧著這本書,無論何種語言版本,就可免費進入博物館,
親身體驗凱末爾對芙頌一生的愛戀癖終極的呈現。
當然,一踏入博物館印入眼簾的,
就是歷經8年蒐集的4,213個菸頭。
新聞報導: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803001771-260116
天啊,
此時此刻,
我好想去土耳其!
或許再來個橫跨歐亞大陸的伊斯坦堡馬拉松會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