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排版請見諒。或者誰來幫幫我QQ
這篇想要從我們的社會在教育制度的預設上出發,探討現行考試制度的不合理處。
重點不是這些書的程度如何,這些書在厲害的學者都有人繼續在研究,而即使是高中生,
如果書中的一字一句有打動到你,讓你靠自己領悟到些什麼,我覺得這就夠了。
重點是這份書單的推出是在什麼樣的社會預設中出現的。
雖然我自己主張完全廢除考試,但在這裡不是重點。而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到底是應該
先有教育,才以考試做為驗收成果的標準;抑或先有考試,才將教育塞進考試的「框架」
之中。
在這個分數至上主義、考試至上主義價值觀所形塑而成的考試領導教學的想法,因此我們
的社會,總是以一場考試,甚至是以一個分數,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現在,甚至是未來的價
值與成就。
無怪乎會出現48級分繁星上臺大森林被嗆的要死的情況發生。
這不是很弔詭的一件事嗎?
我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應該要有適合自己的位置,唸自己想唸的書,做自己有興趣做的
事。但是我們的社會強迫我們去適應「學科」、「考試」,這些成了決定一個學生用不用
功的「標準」。在這過程中,排除了多少不符合這些「標準」的學生,而這些學生不用功
嗎?很笨嗎?我想不一定吧!
而這些標準,箝制了學生們的想法,特別是選擇題、簡答題的出題方式,簡直是糟蹋學生
。舉例來說,我對歷史很有興趣,也做了很多的相關閱讀,但考試時是考選擇題,我可能
面臨到某題一個答案都不會寫,我不是不會,而認為是別的答案,但選項都沒有出現。先
不考慮出錯題目的情況,或許有人會說,這是某個專業領域的出題欸,答案是...,理由
是blablabla...。那我不能質疑專業領域嗎?專業領域跟我的想法不同我不能與它們對話
嗎?不行,因為這是一個有「標準」的「選擇題」。
即使是申論題,也是有一個作答框架存在,不是說申論題的考試方式就是完美無缺,它只
是框架比較大,我們還是得臣服於專業領域的權威之下,只要你不是專業領域的人。
弔詭的地方又出現了!
我到底為什麼不能質疑專業,只因為站在專業外質疑它?甚至是想接觸它,與當中的他人
談話都有困難?以我自己唸的社會學為例,社會系常常高喊階級不平等、社會不平等,而
當有人真正想接受社會系的訓練,成為社會系的人時,唯一的辦法卻是跨越考試門檻的障
礙,進入學院式教育才辦得到,這不是一種再生產(reproduction)嗎?
回到考試制度的不合理,大學入學測驗比的是「不同」科目的總分「加總」,這不是很奇
怪嗎?國英數社自,每個人在單一學科的相對優越程度不相同,嚴格說起來它們算是「不
同單位」的東西。國文加英文等於什麼?就只是等於國文加英文,就像香蕉跟芭樂加起來
,還是香蕉跟芭樂,不會變成蘋果,它們就是不一樣的兩回事!加總的意義何在?我不明
白。
即使有人反駁,大家都是這樣啊,很公平。哪裡公平,在這樣香蕉配芭樂的分數加總下,
我還必須是「通才」我才能唸到我想唸的科系。即使某生地理80分,但英文20分(另
外,地理80分也不能代表某生地理分數的程度就「只有」80分,有興趣者可以去看看統計
學上的Interval scale是什麼意思),或許他就輸了地理60分,英文60分的人了,而後者
在考試上較有競爭力,就代表他比前者適合唸某某科系嗎?不見得吧!而且即使前者比後
者適合,我也不認為哪個人應該被淘汰掉。
這就牽涉到競爭了,資源不足,所以競爭。我很討厭考試,但因為資源不足,我想不到一
個好辦法,能夠替代得了考試,來將合適的人安插到適合他們的位置,但至少這個社會在
教育的預設立場是什麼,以及用來驗收成果的考試內容該怎麼設定,孰先孰後,我們還是
可以來想想。